本报记者 王美桓





一张张不同时期京津两地的火车票排列开来,如同一部铁轨上的年代剧。它们的收藏者张俊伟说,由天津坐火车去北京,从当年的四个多小时提速到现在的三十几分钟,一张张车票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速度”。
从四个多小时到半个多小时
生于1975年的张俊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记忆中,儿时的他去北京坐的是绿皮车,单单是去程,就需要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那时候,看天安门,拍纪念照,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回来后,足以向小伙伴炫耀一阵子。也正是因为小时候去趟北京不容易,当成年后的张俊伟收藏到一张1978年天津至北京的硬板式火车票时,他捏在手里,觉得这张“小卡片”是有温度的。
带着历史痕迹的窄小车票上,印着票价、行驶区间等信息。当时火车有快、慢车之分,车票票面印有一条红线,表明这是快车。天津-北京,硬座普快,票价2.9元,这对于当时工资只有二三十元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了。
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带有条形码的“软纸票”。张俊伟介绍,这种车票不是事先印制好的,而是在售票时现场打印出来的。这一时期,从天津坐火车去北京,已经出现空调特快车,而且还有双层空调车,乘坐体验更为舒适,一般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到了2000年以后,坐火车去北京用的时间又缩短了,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
张俊伟告诉记者,2008年8月京津城际开通,方便了京津两地的互通,此时,磁卡式火车票开始投入使用,这种火车票的票面硬度比软纸式火车票更高,而此时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也只需要半小时左右了。
从2011年开始,火车票实行实名制,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又增加了乘客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车票下方的条形码也被二维码所取代。
从原来的四个多小时站站停的绿皮火车到现在三十多分钟的京津城际复兴号。张俊伟笑着说:“我就住在天津站后广场,从我家出发坐火车到北京南站,比平时我开车去渤海大楼用的时间都短,现在去趟北京真是又快又方便啊!”
从现场购票到“无票”乘车
张俊伟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直观的变化是购票方式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火车票都需要去火车站购买,代售点极少,在售票大厅排长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代售点也越来越多,只需要交5元手续费就可以在就近的代售点购票。现如今,代售点基本没有了,因为网络购票时代来临,大伙可以轻轻松松地在网上购买到所需车票,避免了舟车劳顿。
接受采访时,张俊伟不止一次感慨:时代真是变化太快了,就一张小小的车票这几十年来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也正是这小小的车票,折射了中国铁路的发展进程。现在,从网上购票后,乘客根本不用取票,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从天津站乘车去北京。而且电子车票将于明年在全国推广,火车票将进入“无纸化”时代。正因为这样,张俊伟觉得自己收藏的纸质车票才显现出更大的价值:它记录了中国铁路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出行方式发生的巨大进步!
火车票的变迁
提供 \ 张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