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在手机端下载一个小程序,知识问答智能机器人就会回答关于文物的各种相关知识。有智能机器人做自己的专属“导游”,这样来逛博物馆是不是很酷?目前,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张加万教授团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博物馆”。未来,不出家门逛遍各大博物馆,不排长队就能观赏镇馆之宝,这些“梦想”都将一一实现。
手机端小程序,机器人xixi可以回答关于文物的相关知识
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珍藏着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和最绚烂的艺术。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按照博物馆传统的展示体系,展品的介绍一般都是‘只言片语’,很多观众看完感觉不过瘾啊!这件文物背后有什么故事?包含了哪些历史知识?不同文物之间有没有相关性?大家对这些历史文化内容都很感兴趣,但是不能在参观时的第一时间获取。同时,由于场地限制和对文物的保护,许多大型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不足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那么多的好东西,我们都看不见,多可惜。”张加万认为,对于博物馆来说,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是很重要的职能,然而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更充分地通过文物传播知识,这就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出马”了。
物理空间有限,可是网络空间是无限的。张加万团队想打造的智能博物馆,并不是简单地把博物馆藏品放到网上展示,而是可关联、会思考、能学习,拥有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开放、共享、互动的博物馆。
文物知识图谱可视化(效果图)
“在这里,我们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将文物本体、环境、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研究成果等海量数据加以整合,试图打造一张文物相关知识的网络。”张加万介绍,这张“网”可以把所有文物纳入进来,相互关联起来,这样每件文物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个个节点。通过这些节点,人们就可以追溯所有想要了解的历史与文化。同时,通过这张“网”,机器人还可以顺其脉络自主学习,从而让博物馆变得聪明起来。
目前,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团队与山西博物院专家合作,为100件/套文物建立起了知识图谱,涉及约5万条事实信息。团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物知识图谱的存储管理平台,并开发了包括智能问答、多侧面语义检索、可视化等一系列文物知识图谱的典型应用。例如,通过与手机端的智能机器人的互动问答,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文物所有相关的知识内容。
山西博物院百件文物知识图谱
记者尝试了一下,以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西周晋侯青铜鸟尊为例,向机器人“xixi”提问:
记者:晋侯鸟尊是在哪儿出土的?
机器人:山西曲沃县北赵村第一代晋侯燮父墓地。
记者:鸟尊的用途是什么?
机器人:礼器、酒器
记者:鸟尊的特点有哪些?
机器人:整个鸟尊以凤鸟伫立回眸为主题造型。凤鸟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鸟嘴上喙可自由启合,倾倒酒液时自动开启,复位时自动闭合,设计十分巧妙。
记者:鸟尊有没有相关文创纪念品可以购买?
机器人:您可以在山西博物院一楼商品部找到山右吉金笔记本、树脂鸟尊、鸟尊自动伞、鸟尊铜书签、鸟尊香皂,希望您喜欢我们的设计。
“像这样的问题,你可以一直问下去。”张加万笑道。
以晋侯鸟尊为中心发散开来可以辐射更多相关知识条目
“这些信息不仅要整理出来,还有可计算、可检索。”张加万说,这需要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文物知识图谱的规范,有了这个聪明的“大脑”,便打通了博物馆之间有形的界限,让资源无限共享,形成全国、乃至人类的知识宝库。
“当然,文物数字化是一个前提。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文物没有实现数字化。此外还有很多资料整理、归纳、求证等工作,所以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张加万表示,虽然此举不易但却是必行之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必将颠覆现有博物馆的参观模式,从被动到自主,突出参观的知识化、个性化和互动化,在知识图谱支撑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全息技术,全方位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津云新闻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