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嘉 瞭望台




年近七旬的陈元荣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偏爱收集和《红楼梦》有关的各种藏品。书籍、电话卡、明信片、磁带、点心盒包装等等,可谓包罗万象。他说:“《红楼梦》带给我精神上的愉悦,让我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计划出书,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成果。”
痴迷红楼收藏四十四载
陈元荣痴迷《红楼梦》和他最初的工作不无关系。他说:“我1973年从部队复员后,去工厂的宣传科工作,负责职工的理论培训。记得在1974年,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对《红楼梦》评价的一封信,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红楼梦》。为了能给职工讲得深入、明白,我搜集了很多资料,包括《红楼梦》的原著等,彻夜通读,觉得里面的语言特别美,回味无穷。”
从那之后,陈元荣更加留心收集和《红楼梦》有关的书籍。现在这类图书他已经收藏了6000多册,而且都被陈元荣细心地扫描到电脑里,并进行编号,方便查阅。“我本身就喜好古典文学,越读越觉得《红楼梦》这本书不简单,很深奥。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红楼梦》原著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里面的诗我都能背下来。”说着,陈元荣背了一首。
四大名著中,陈元荣偏偏只爱《红楼梦》,他的藏品中年代最久远的一本小册子,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你看这其实是个广告宣传单,正面印的是商家信息,再看背面,写的是一段《红楼梦》的故事。广告都是商家花钱印的,他们愿意自费印,由此可见这部名著在当时非常受人关注。”
藏品包罗万象囊括中外
陈元荣有关《红楼梦》主题的藏书涉及二十多种语言,包括俄、法、英等,还包括蒙、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字,甚至连盲文版的《红楼梦》都有。陈元荣介绍说:“除了图书,我还收集了五六百种连环画,你看这个画册是西班牙人画的,外国人画的《红楼梦》人物和咱们平时看到的明显不同。这本画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表达手法,同时也看到了《红楼梦》在国外的影响力。这本画册是我在一次展览上看到的,经过一番协商终于把它收入囊中。”
陈元荣的藏品摆满了柜子和桌子,书从地上一直码到房顶。他的藏品不仅囊括中外,而且包罗万象,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他收集不到的。“这些是戏曲《红楼梦》唱段的磁带,绿色的那些是新加坡版的录音带,还有台湾版的录音带,光盘、老唱片、剪报我也有,只要和《红楼梦》有关的我就留着。我有六七千张《红楼梦》主题的电话卡,许多都是成套的,最大的一套是香港出的,总共有480张。电话卡的衍生物有很多都印着和《红楼梦》有关的图案,比如上网卡等。”
整理着藏品,陈元荣感慨万千:“《红楼梦》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扑克牌、门票、书签、点心盒的包装上都能看到《红楼梦》的身影。你看这套点心盒是南京夫子庙糕点厂出的,总共十二盒,盒上分别印着金陵十二钗。在我收藏的上百种《红楼梦》书签里,最早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木质书签。”除此之外,陈元荣还收集《红楼梦》邮票及七八百种《红楼梦》明信片,还曾在天津站邮局举办过展览。
希望向更多人展示藏品
《红楼梦》专题收藏让陈元荣感触很深,他说:“我心情不好的时候,通读《红楼梦》能放松情绪,它已经是我精神上的寄托。我给自己的小屋取名‘藏海赏红轩’,置身其中感到很快乐。通过收集整理《红楼梦》藏品,我更坚信中华文化同根同源。我收藏的台湾版《红楼梦》书籍,最早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从这些《红楼梦》主题藏书中不难看出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在陈元荣眼中,《红楼梦》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他说:“红楼文化承载的内容很多,不管你是干什么的,总能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比如厨师可以从中研究红楼菜谱,服装师可以从中研究古代服饰等。”
透过《红楼梦》,陈元荣更喜欢研究红学的研究者。“我第一次参加天津红学会时,带去了三本周汝昌的书,其中就有一本他的成名之作,1964年出版的,保存至今品相依然很好。”
如今,陈元荣正打算把自己的《红楼梦》收藏和研究整理成书。“我这么多藏品,大众看不到,没见过,很可惜,所以我打算把它们拍成照片,编辑成图片大全,方便今后向大伙介绍,更好地普及红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