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 勇敢者的游戏

  • 2018-11-14 09:23:02
  • 北京日报

大林

貌似简单的秋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荡秋千,从古代少数民族的战术训练,到女性的娱乐消遣,再到孩子们的童年最爱,如今更是以力量和胆量并重,成为勇敢者竞逐的游戏。

1 秋千的起源

提起秋千,谁都不会陌生,它向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设施之一。

可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秋千的使用者并非为了娱乐。人类的祖先为了谋生,在上树采摘野果或狩猎过程中,往往抓住粗壮的藤蔓,依靠其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就形成了藤秋千,也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中国民俗学》上说:“古人在山野间行猎,揪藤条腾跃是常有的,似是古代秋千远源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秋千成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运动,于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秋千为山戎(据古籍记载,“山戎”“北戎”均指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所创,他们在春秋时期居住在北方地区,以游牧为主。山戎人大都勇猛强悍,善于攀登,秋千是军队训练攀跃山崖的器械,当时这个民族中流行荡秋千,主要是为了训练身体轻盈矫健,是一种习武性质的活动,显然与后世作为孩子和女性娱乐游戏的情形相去甚远。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为救燕国,发兵征伐山戎,将其打败后,秋千也随之走进中原,并逐渐演变成为普遍流行的游戏活动。

对于秋千运动的起源,古代有很多文字记载。《荆楚岁时记》为我国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其中记载:“鞦韆(即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楚俗亦谓之施钩,《涅槃经》谓之罥索。” 又如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秋千)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

在云南省博物馆,1971年发掘出土了一面西汉时期青铜鼓,上面有一组4人同玩一个磨秋(秋千的一种)的图案,这是我国最早秋千形象的实物资料。

还有一种关于“秋千”来历的说法,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从诗词中可以知道,在汉武帝时期,秋千在后宫盛行广泛,是寓意祈福千秋长寿之意。可见, “秋千”一词乃是“千秋”的转写。与此说相关,明代诗人陈卧子有诗句:“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宋人黄朝英所作的《缃素杂记》中,则对上述这几种看法都有记录。

不管起源如何,秋千在很长时间内都十分盛行,特别是宫廷贵族更是讲究,不仅要对秋千架进行装饰,而且荡秋千时还要穿着专门的服装,有时还要配乐。随着时代演变,秋千逐渐从宫廷游戏走向民间,成为一项竞技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流行外,大部分成了孩子们的最爱。1986年2月,原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随后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

秋千运动不仅是一项精彩的竞赛运动,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也十分有益。

2 曾是节令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在古代,荡秋千的流传范围很广,深受历代皇帝的青睐,并列为清明、寒食等节日不可或缺的风俗项目。为什么会流传这样的习俗呢?很多说法是,因为秋千含“千秋”之意,意味着江山永固,但并无古籍可考。

从唐代开始,秋千已在各地盛行,到了宋代更是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清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杜甫在《清明二首》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柳永在《抛球乐》中也描写了清明时节女子盛装打扮、轻荡秋千的欢乐情景:“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

元明清三代都非常重视清明节荡秋千活动,并定清明节为“秋千节”。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曾记载道:“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明代《灯宫遗录》中说:“宫中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清代沿袭了这一习俗,在《潍县志·风俗》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共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寒食节曾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一般是在清明前一天或前几天,说法不一。唐代十分看重寒食节,唐玄宗更颁诏将此节编入《开元礼》中,官方规定的节日时间就有三天,期间有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荡秋千便是其中之一。《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

宋代非常重视寒食节的荡秋千活动。《宋史·礼志》记载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惯例是“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睺罗。”金代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辛亥寒食》中也记录了当时的习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到了明朝,只有少数地区尚有寒食节荡秋千的民俗。寒食节与清明节相临,古人常把节日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两节便合二为一了。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这一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而清明节则保留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活动的同时,继承了寒食拜扫祭祖、食冷食、插柳等习俗。

在韩国江陵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端午节荡秋千的传统风俗。这一天,身着传统韩服的女性聚在一起荡秋千,而男性则在一起摔跤。

3 一样的秋千不一样的情思

自古以来,秋千就具有“刚柔并济”的特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秋千从训练攀跃的器械,稍加改良就与广大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到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之时,古人将长绳拴于高大的树杈下,穿着五彩缤纷服装的女子登上秋千,凌空悠荡,体态轻盈,彩衣迎风飘扬,宛如仙女飘然而至,难怪在唐宋时期荡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

对此,它成为文人诗词作品之中不可或缺的意象。据统计,仅唐诗宋词中涉及“秋千”的就有200余首。如“秋千庭院”“闲倚秋千”“慵上秋千”“冷落秋千”“闲却秋千”“笑语秋千”等。可以说,一样的秋千,呈现了不一样的情思。一方面以其轻盈摆动之姿展现豆蔻少女的青春与活力,抒发了生命的快乐自由,是对生命力量的体现和张扬;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女子寄托愁怨与相思之物,用它来感叹容颜易老、命运悲苦,基调感伤而哀怨。

如“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李山甫《寒食二首》);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则对当时民间少女荡秋千的情景作了很细致的描写:“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又如陆游的《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晁端礼的《一斛珠》“夜来风雨连清晓。秋千院落无人到。梦回酒醒愁多少。”

明代的妇女也很喜爱秋千。王圻编撰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就有妇女荡秋千图。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宝马香车游士女,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从古到今,荡秋千一直是妇女喜爱的活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秋千还成了古代女子的代名词。

如今,荡秋千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流传,且花样繁多。

朝鲜族算得上是最喜爱这一传统项目的民族,经常会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高手才能参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黄色的铜铃,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好。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云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通常历时四五天。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

4“变形”成为勇敢者的游戏

时至今日,秋千早已不只是孩子、女性的消遣。相反,经过各种“变形”,它成了世界各地勇敢者的游戏。

2017年,韩版“跑男”节目一度经历收视低迷后,在一期特辑中创造了10.3%的超高收视率,而引发节目最高收视点的是两位韩国明星金钟国与宋智孝以“倒挂金钩”方式在大峡谷边上荡秋千。

要说这架能让七尺男儿大惊失色、心慌腿软的秋千,也着实不一般——新西兰内维斯大峡谷秋千,坐落在160米高的峡谷河床上,有超过70米的自由落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高空秋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者。这个秋千能在高空以超快的速度摆荡出330公尺的弧线,相当于3座足球场的距离,挑战者可以选择往前、往后、独自一人或和一个朋友一起摆荡,他们会先经过70公尺高自由落体考验,然后瞬间被放开,时速更是最高达每小时144公里,体验到极速摆荡带来的惊险刺激。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的“阿姆斯特丹之塔”观景平台上,也安装了一架名为“飞过天际”的秋千,共有四个座位,游客们坐在上面就能悬浮于328英尺、约100米的高空中,俯瞰阿姆斯特丹全景,历史建筑、著名港口尽收眼底。尤其是当秋千荡至远端一刻,人仿佛置身天际。这架欧洲最高的秋千自开放以来,已成为该市的明星景点之一,无数世界各地的游客闻名而至,想要一试为快。

“高点儿、再高点儿……”几乎每个淘气的男孩荡秋千时,可能都试图让秋千荡过头顶,享受刺激。但由于秋千特殊的设计,这个想法很难实现,最终不得不放弃。但对爱沙尼亚人来说,翻过秋千杠才是荡秋千的精髓。他们改良了秋千的结构,发明了360度荡秋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极限运动。

秋千在爱沙尼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各地都能找到公共秋千。有时候人们会在庆典期间聚集在秋千旁边,一起荡秋千并唱歌。显然,他们并不满足只是在秋千上荡来荡去。1993年,名为Kosk的男子发明了一个新型秋千,专门用来挑战这种360度旋转的极限运动。它的构造很简单,就是两根与地面相连接的杆和顶部一根轴。早期的挑战者会将脚绑在这种秋千的椅子上,并将身体前后摆动以获得足够动能将自己送到秋千最上方。Tarmo是第一个尝试者,他成功荡过了2.5米高的秋千,但在挑战2.7米时失败了。显然秋千越高,难度越大。于是,新的运动诞生了。

1997年,Kosk再度改良了秋千架,发明了一种可伸缩金属秋千,能够安全地升降,让人们挑战各种难度。这些年来,秋千的设计一直在改善,高度也在增加。现代金属秋千与最初的秋千已有天壤之别。

不要以为光有胆量就能成功,挑战者还必须有强壮的臂力和腿部力量,身体的掌控力,以及在各个角度时的发力技巧等。虽然360度荡秋千并未成为正式的体育赛事,但这项运动越来越受到欢迎,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均有拥趸者,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比赛规则,类似于举重项目,即挑战者们需要先设定一个要挑战的高度,过关后才能冲击更高难度。荡得最高的挑战者就是赢家,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记载,目前最高成绩是2015年出现的7.15米。

相关链接

玩出花样的“水秋千”

很多人想不到,秋千和跳水能有什么联系?

我国确切的关于跳水运动的记载出现于宋代——水秋千,它是古人把秋千引入水游戏中创造的一种新的表演活动,并且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一章中,讲述了皇帝宋徽宗非常喜爱水秋千运动,带着家人和大臣,前往临水殿观龙船争标,原文为:“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水秋千。” 也就是说,人们会在船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者登上秋千随着鼓乐奋力荡起,直等荡到最高点与秋千架相平时,借助惯性脱手离开秋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翻身跃入水中,如此惊险刺激的表演让人过目难忘。这种水秋千类似现在的跳水,但不是用跳板,而是用秋千板。

元代画家王振鹏在《金明池夺标图》中把水秋千画得非常具体,荡起者和腾跃半空行将入水者的姿势都很生动。由此看来,水秋千表演是在两只船上进行,在上面荡秋千跳水的同时,下面的军士们奋力划船,以先到终点夺取锦标者为胜。

这是难度极大的跳水表演,每年只有一次。每逢这天,连皇宫中的宫女都登上楼阁,撩开珠帘,尽情观赏。宋人王珪有一首《宫词》,就是专门描写这一情景的:“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

水秋千非常类似今天的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版供图/东方IC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