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口中”不同的味道 滋味背后的历史闪回

  • 2018-10-21 10:11:37
  • 每日新报

这些老菜单间接反映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百余年间奥、意、俄、比、日、法、英、德、美九国在天津租界内餐饮业的部分情况,对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作用与历史影响。

除了各种宴会菜单,利顺德还留下了很多名人菜品,这些菜品都以一种独特的“角色”参与了中国风云诡谲的近代史,比如溥仪在天津居住的六个春秋里,利顺德大饭店成为他寻求享乐的首选之地。溥仪堪称美食家,对中西餐都感兴趣。他第一次来利顺德大饭店吃西餐就被饭店的氛围所吸引。他让利顺德大饭店总经理海维林在餐桌主人位置落座,自己则端坐在餐桌主宾位置上,双手架在餐桌上熟练地使用刀叉,很有绅士风度。他品尝俄国厨师制作的西餐,摆弄着银餐具,欣赏着维多利亚厅,听着钢琴曲,不禁啧啧称赞:“这才能称得上享受西餐文化。与此相比,宫廷中吃西餐不过是徒有虚名。”他和皇后婉容每隔一天就坐着汽车来吃冰激凌、刨冰、奶油栗子粉等冷饮,或者吃西餐,现在这里也推出了当年溥仪和婉容喜欢的菜品。

孙中山先生在夫人宋庆龄的陪伴下,访问完欧美、亚太国家之后于天津停留休息住在利顺德。酒店根据史料和孙先生的喜好,推出了孙中山名人菜。京剧大师梅兰芳早年曾多次来天津演出,每次都入住利顺德大饭店,也留下了多道名人菜品。张学良将军与赵四小姐在天津结识,在这里也能找到他们喜欢的菜品……

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当时的饮食主要是传统和外来,传统菜有名的有孔府宴和谭家菜,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外国人进入中国的同时,将国外的饮食文化也带了进来。利顺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后国际大饭店之类的饭店在全国其他沿海大城市相继而来。中国饮食文化在民国时期主要表现为融合、扬弃、国际化等三大趋势,天津租界的餐饮业是中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餐饮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饮食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环节,奠定了当代繁荣饮食文化的基础。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孙铭霞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