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灿
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年大庆,国家建成了当时亚洲一流的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中国得以在此举办众多大型体育赛事。如今,工体已经走过几十载沧桑岁月。回首往昔,让我们一起追忆这里发生的体坛大事和风云人物,见证新中国体育场馆建设的峥嵘岁月。
十大建筑之一
工人体育场与它毗邻的工人体育馆都带有明显的年代烙印。1957年,在我国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全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58年下半年,社会各方要求把首都北京建设得更好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设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国庆工程,由于这项计划大体上包括10个大型项目,故又称“十大建筑”。工人体育场是其中之一,它与人民大会堂这些国家标志性建筑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骄傲。落成时,工体四周还沒有围栏,东西南北大门各有四根水泥方柱子,每根柱子是上下两层小屋子,东大门和西大门设传达室,东大门有四个大字“自力更生”,西大门四个大字“勤俭建国”。说“勤俭”那真是处处体现,拿体育场场地来说,那时候一没气辗子,二沒剪草机,轧场地完全是人工,工具是市政公司淘汰下来的修马路的一大钢圈似的石辗子……
工人体育场落成不久,便迎来新中国体育的一个气势恢宏的盛会——第一届全运会。不管人们怎么评价今天的全运会,但不得不承认,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遥想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元勋坐在工人体育场的主席台时,全国人民都为这样的一个盛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在那之前几年,拥有当时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被排除在奥运会之外,中国人正是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有为数众多的优秀运动员,更有能力办好大型运动会,还有气势恢宏的体育场。按当时全运会的规模与气势,不要说韩国、印度这样的国家难望其项背,连日本也感到惊叹。所以,当时巨大的能容纳8万人的工体在中国人民心中早已超出一个运动场的范畴,它代表着中国人绝不屈服的精神和凛然不可侵犯的志气。
体育场姓“工”
20世纪50年代,工人地位至高无上。当时的国家体育场以工人命名,不仅与时代主旋律同步共振,在当时也给这座古都风貌的城市平添了现代化色彩。
工人体育馆的管辖单位是北京市总工会,既然以工人命名,当然要全心全意为工人服务。五六十年代,很多工厂的工人在这里进行比赛,除去草皮场,所有的足球场、篮球场都向工人开放。每到星期天,就是各个工厂的联赛,那时群众体育的普及程度很高,工人“老大哥”总会自豪地说:“旧社会咱们工人哪能到这么好的体育场来呀!”工体非常照顾工人看高水平的比赛,凭工会证可以优惠,进工体的球票是2角、4角和6角。
当年在建材局工作的何树林师傅曾到工人体育场打过北京工人联赛。当时,体育场建成不久,他听说到工人体育场比赛,简直不敢相信。他记得,联赛开始,北京市总工会的一位领导讲话,非常亲切地说:“欢迎工人同志来工人体育场比赛。工人体育场只有多为工人服务,才算名副其实啊!”那几周的比赛,让他对工人体育场产生了一种“回家”的感情。多少年来,何师傅对工人体育场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直到去世前不久,还让儿子开着车送他到当年打过球的篮球场转转。他有些骄傲也有些伤感地对儿子说:“你爸爸当年在这里打球,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的,那喝彩声真给人提气。”何师傅有些怀念地说:“当年我在体育场打球,一分钱都不收,每场球还补助我4毛钱呢。那时的群众体育多热火啊!”
运动员的战场
工体建成后一直热闹非凡,无论是大跃进时期,还是困难年代,比赛从没有断过。尽管工体所在的地段在今天已经是北京的黄金地带了,但当时,在旧城里的人都觉得还是挺遥远的,主要受限于公交车太少,更没有地铁,临近工体的地方都是土路,当时的工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近郊区。
在崭新的体育场里,北京观众曾如醉如痴地看了当时是世界足球强队的苏联队和匈牙利队的比赛,他们是为中国10年大庆被邀请到北京的。
工体举办的第一场国际足球比赛是中国队对苏联队。双方差距很大,开场一分钟,中国队就被攻进一球,但中国队靠密集防守将此比分维持到终场。几天后,中国队和匈牙利队比赛,在最后时刻战胜匈牙利队,从而获得中苏匈三国对抗赛的第二名。一年后,北京体院队(实际是国家队)和欧洲劲旅莫斯科斯巴达克队比赛,八万人的体育场挤得没有一点空间,对手很强,中国队拼得也很凶,虽然输了,但输得还算体面。
北京工人体育场至今留下几代运动员的奋斗足迹。1960年10月31日,中国队与苏联白俄罗斯队比赛,主力球员年维泗作为中锋插到门前右侧抢点射门,对方守门员在紧急中从他侧后方狠命地向他脚上扑去,那虎背熊腰加上高速助跑,其力量之大可想而知。年维泗坐在了地上,看着自己的伤腿,左脚脚跟折到了小腿边,腿骨已经裸在皮外了。他被救护车送出工体开往积水潭医院。医生说他的腿是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但他最关心的是还能不能踢球,他刚27岁,觉得国家培养他,他要为国家效力。后来他知道,他的运动生命就这样短暂地结束了。当他扔掉拐杖,伤腿比正常腿短了近两厘米。有人曾问过他,如果那天在工体刹那间收住脚,结果就不是今天这样了。但他不后悔,他认为一个运动员在赛场就如同战场,如果总顾个人安危,怎们能打胜仗呢?
球迷把兴奋扩散
工体再度红火是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足球界和球迷已经把目光转向中国队冲击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的重要战役。中国队再度出战世界杯外围赛,而主场就设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成了全国球迷向往的地方。
中国队的头两场比赛都是对新西兰,先在北京主场比赛。那一天,工人体育场坐满8万观众,这是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比赛,观众紧张,球员也紧张。正如中国队领队张俊秀所说,每个队员背着中国二字倍感厚重。新西兰队横冲直闯的打法让中国队很不适应,尤其是冲人不冲球的飞铲使中国队核心容志行被担架抬下送到医院。比赛最终0比0平局。在新西兰的客场比赛,他们硬朗的打法让中国队一筹莫展,最终0比1败北。两场比赛才拿到1分,中国队被推到了悬崖边。接着是对亚洲强队科威特,如果中国队输了将被淘汰。这场比赛在工人体育场进行,为了加强中场左路的调度,主教练苏永舜调回在泰国参加比赛的北京队队员刘利福,与左路另一位北京球员沈祥福搭档。据回忆,由于那时比赛与国家荣誉等同看待,所以每位观众就像参赛球员,很多人的嗓子都喊哑了。当容志行为中国队顶进第一粒进球时,整个看台都在蹦跳中晃动起来。接着守门员李福胜抱住了对方的点球、沈祥福射进了第三粒进球,中国队拿下了关键之战。
3比0大胜,球迷觉得还不过瘾,还要抒发心中的快乐。在工体北门,不知是谁喊了一句:“走,天安门庆祝去!”接着,摩托车、自行车,几千人奔向长安街,大家齐呼:“中国万岁!”“容志行好样的!”……这样,在天安门广场转了十几圈。
北京人牵肠挂肚的地方
上个世纪90年代,足球有过几年的红火。国安迁到工体,这里成为北京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国安永远争第一”的高亢歌声伴随着球迷的呼喊,成为北京一景。
随着职业联赛的兴起,工体一度再现辉煌。马拉多纳、古力特、罗马里奥、齐达内、贝克汉姆的纷纷出场,使工体的球票成为面值甚高的硬通货。但是,这种短暂的激动实际上也是一个弱者的自我安慰,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胜利很快让人们清醒。加上使用工体做主场的国安始终与“争第一”背道而驰的成绩,更因中国足球曾经的“假赌黑”环境,使大多数球迷一度疏远了工体。
一度工体犹如菜地般的球场让外地球迷不解:首都怎么竟找不到一块漂亮的草皮?这里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盛况,2001年的甲A联赛,观众最少的一次还不到1000人。那一阵全国的球市都很低迷,国安俱乐部为了吸引球迷,不但将套票定危低廉的50元人民币,买票还送BP机,结果那一年好多买套票的人都是冲着BP机去的。有些人拿到BP机后根本不看球。门可罗雀、空空如也的看台让人感到孤单。
直到奥运会要举办,工体才再度发挥体育场功能。工体从开始建设到奥运会举办,经历了半个世纪。原来计划足球决赛放在工体,后来决定转到鸟巢,但女足决赛以及男足半决赛依然在工体。工体花费几年时间“大动干戈”,迎来奥会运寥寥几场比赛,这使人想起一句古老的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球迷是很在乎成绩的。北京国安离开先农坛到丰台体育场,经历几年低迷后,再回到工体后成绩大幅回升,尤其在2009年夺得第一个顶级联赛的冠军后,被誉为“十六年的等待”。
当年比赛前五六天,工体售票处便已经有人排起了队,他们支起了帐篷,就是想目睹这一历史时刻。 2009年10月31日开赛前,工人体育场座无虚席,“我们是冠军” 的呼唤响彻工体上空。北京球迷等待得太久了。对手杭州队虽然排名远远落后,但如果输掉就要降级,求生欲望的力量是强大的。当两队走向赛场,曾有片刻的宁静,但瞬间就被震耳欲聋的声音淹没。观众席上,有的人在跳跃,有的人紧张得瑟瑟发抖。 比赛刚开始不到4分钟,北京国安的大马丁就闪电破门,角度极佳,使国安拔得头筹,看台上绿色的海洋在翻滚。但一个进球终归不保险,直到大马丁再度打进世界波并上演帽子戏法、周挺罚进点球,观众知道冠军已是囊中之物。4比0,终场哨吹响,整个北京城沸腾了。
正是这场胜利把更多的年轻球迷聚拢过来。买工体球票的演变实际是热度的晴雨表,主场球票一票难求,后来不得不采用抽签方式。为了中签,球迷们甚至全家动员,不管是学生还是中老年人都参与。 如此市场渴求全国没有第二家,这让很多俱乐部极为羡慕。
北京球迷到了工人体育场就仿佛进了北京的四合院,在这里的北京人都为一个目标努力着,北京国安的比赛成了京城周末娱乐消遣的重要场所,精彩的比赛固然牵挂人心,观众的参与感已超越胜负。
工体被誉为“北京最大的四合院”,东南西北四面合起来是一个“口”字,工体实际上就是一个椭圆的“口”。北京四合院的结构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全家人在四合院里。如今四合院越来越少了,但四合院的文化还让人留恋。所以把工人体育场比喻为“北京最大和最后的四合院”也被北京球迷普遍接受。几万人为了一个目标,几万人齐心协力、几万人团结在一起,这是我们生活中所没有的。
工体的球迷爱抱团儿,职业足球后北京国安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一种时尚甚至一种文化,和北京这座城市的性格密切相关。北京城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北京人挺团结也爱抱团,为了球队很执着。北京球队不管是输是赢,忠实的球迷都会挺它到底,“赢就一起狂,输就一起扛”虽然出自首钢篮球迷,但也成为国安球迷的信仰。 工体球迷为了方便看球和出行,建立了不少组织,有的规模大名气大,有的只是喜欢一起看球并无组织,有的已经成为工体的一道风景线:在工体的24下看台,有着这样一群年轻人,每当国安的主场比赛,他们着装整齐、整场唱着助威歌曲、跳动着喊着助威口号,他们的名字叫做“御林军”。“御林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拥有了专属他们的24下,也就是离球门最近的一个看台。也让欧洲盛行的“球门后文化”在北京实现。还有以“传承北京精神、弘扬球迷文化”为己任的“绿色旗帜”,始终响应号召,在净化赛场环境、提升首都球迷形象等方面保持领先。一个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北京三大球助威团”,他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虽然没有年轻人富有和时尚,但时间充裕,热情很高,在中赫与国安合作后的2017年3月31日,俱乐部让老年球迷享受了一次难得的荣誉,球员进场时和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球迷一起合影,俱乐部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温情的回报。
中老年球迷也不少
工体常常会让素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一位叫郑贵兰的公务员,她每场自制标语、小旗,还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下岗职工球迷买票。英格兰来比赛,200元一张的票她买了20张;资助生活困难的球迷到异地看球。可是她九十年代末不幸得了癌症,一批工体球迷闻讯纷纷去看望她,还在医院帮着守护。她去世前两天,要求球迷抬着她与工体告别,球迷们都哭了。2009年国安对绿城那场比赛,球迷们就是带着她的照片去的,让她在天上看到国安获得的第一个盼望已久的冠军。北京市统计局年轻的公务员夏亮小时候买了国安队队服,队服有球员签名,他一直珍藏十几年。但有一年他决定送给儿时的同学关天翼,因为关天翼血癌晚期,他愿意在好友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他快乐。关天翼拿到球衣说了句:“天堂里也会看到国安。”
如果有朝一日国安成为百年俱乐部,这些工体故事都会被后代传诵。
前两年国安陷入低谷,工体球迷确实也有削减的现象,但2018年中赫国安加大投入,引进强力外援内援,球迷们多么希望赛季结束依然是冠军啊,那将是百万球迷最盛大的节日。 老北京人的城市归属感与新北京人的城市认同感在工体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在人声鼎沸、喊声震天的工体,我们能体会到海纳百川的气势,体会到一个热爱自己城市的群体。
说工体已经是北京城的一个坐标毫不夸张,因为它给几代北京人带来了那么多快乐!(作者系北京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