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皇家月坛祭的是哪一位神?
民间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曾经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神祗之一。民间太阴星君即为月神,俗称“太阴”,皇家月坛祭祀月神并非是民间月神,而是皇家帝王祭祀的八神中的阴主月神。
皇帝祭祀月神也不是明清才有,《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齐地祭祀了八个神主,祈求福佑。齐地八神是指在山东地区的山河,其中天{天齐渊}、地{泰山梁父}、兵{蚩尤冢}、日主{成山}、月主{莱山}、阴主{三山}、阳主{罘山}和四时主{琅琊台}五位神主。八神中的第六为“月主,祠之莱山”,即齐国北部,渤海之滨,这种祭祀的方式其实是秦始皇采用了齐国人的建议,后代皇帝也就沿袭下来。
目前保留下来比较有规模的皇家祭祀阴主月神的月坛,像北京月坛这座明清时期这样完整的已经不多了。

月老与月神是一回事吗?
皇家的祭祀月神,在民间一直称作月老,其实并不是一个意思,月下老人这位喜兴的神祈并没有进入皇帝祭祀的名单。
月老的传说源于一个大龄屌丝相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在宋城一个旅店里,青年韦固遇到了专司人间婚姻的月下老人,民间那就是月神了。韦固跟老人闲聊问手中何物?老人说天下的婚牍和用来系夫妻脚的红绳,此绳一系,无论怎样也必然走到一起。韦固好奇的探问自己的婚姻,老人告诉他:“还早着呢你的妻子现在才三岁,就是瞎眼陈婆的女儿。”韦固和月老一同去到陈婆那里,一看那小女孩丑陋不堪,大怒道:“我杀了她行不行?”月老说:“此女命中注定要因你而享富贵,怎么杀的了啊?”说罢就不见了。哪知韦固死活不信,一回家就找人带刀将陈婆的女儿杀了。
此后过了十几年,大龄青年到中年的韦固多方求亲,始终无法成功。直到他官居参军,刺使大人看中他许了女儿给他。新婚洞房里,韦固发现妻子容色华丽,觉得幸福极了,只是妻子眉间总是贴着一个花饰,连洗澡时都不肯拿下来,韦固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妻子乃痛说家史:她本是官员之女,父亲死在任上,母亲兄长不久也都去世,她由乳母陈婆带大。三岁时曾被狂徒在眉心刺了一刀,幸好未死,眉心留下了刀疤,所以用花饰遮掩。后来她叔叔做了官,认她做了女儿。韦固听了感叹不已,告诉妻子,那狂徒就是自己指使。因为他将事情原原本本讲给妻子听,也就得到了谅解。
缘分不可不信啊!
帝王如何祭祀月神?
其实古人祭祀月时,往往是辅助于太阳而行的,且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见古代“祭日为主,祭月为辅”的现象。《周礼》中就已经确定了“两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历代的时间并不绝对固定, 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选择。
明清两朝,皇帝在月坛主祭的是夜明神,同时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皇帝祭月是在每年秋分那一天晚上亥时(相当于晚上十一点)举行。“朝日”与“夕月”
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时(大约在21点到23点,古称“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天子车驾亲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如果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天子驾就小次行礼。
月坛为什么没有祭坛?
月坛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开始兴建时当然是建制齐全的,皇家祭坛嘛!初建时月坛占地四十公顷,坛里面的主建筑是一座六层台阶的正方形祭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除此而外,在东、北两面各有两座天门,还有钟楼、遣官司房、神库、祭器库、宰牲亭、神厨等建筑,位于坛内东北方还有一座具服殿,是专供皇帝来祭神时更衣和休息的地方。
解放后,政府加强了对月坛的保护与建设,并于1955年将其辟为公园,以供人们休息娱乐。经多年营建后,中央电视台在月坛内的祭坛架设起一座电视塔,所以祭坛在1969年被拆除了,月坛公园的面积大为扩展。
现在这座塔早已失去实用功能,但一直没能迁走。因此,现在的月坛是天、地、日、月四坛中惟一没有祭坛的旧日皇家祭坛。
2006年0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朱元璋和子孙在皇家祭坛咏月的传说故事
月坛公园内有200米长的大墙碑刻76块,为现代书法家写的历代文人咏月的诗篇。苏轼的“道人幽梦晓初还,已觉笙萧下月坛。风伯前驱清宿雾,祝融骖乘破朝寒。”映衬了一段咏月故事。
说是明朝时候,一天朱元璋祖孙三代赏月,朱元璋让儿孙作诗。
太子云:“昨夜严滩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长孙吟道:“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
朱元璋觉得“未得团圆”和“影落江湖”都不是吉兆,果然懿文太子死在朱元璋之前,建文帝没有保住皇帝的宝座,流落江湖,不知所终。
当然传言不可尽信,因为月坛的碑刻中没有收录这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