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营村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通过抓住“三次机遇”,倡导“家”的理念,石家营村建设成为了“全国美丽乡村”。2013年,石家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建成,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石家营人的追梦史。
将真实历史流传给后人
位于顺义马坡镇西北部的石家营村村域面积1580亩,村内共有183户,村庄人口555人,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9000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全国十佳文明奋进村等上百项荣誉。
日前,北京晨报记者来到了石家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据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胡国卿介绍,石家营村历史悠久,相传在明代末年,村名叫石杨营,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的石、杨两姓人家迁至此地,后改名为石家营。
2013年4月,石家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开始建造,历时半年建成,占地面积260平方米,记录了近60年石家营村的建设历程。“我们希望通过村史陈列室的建立,把真实的历史流传给后人,激励村民更好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享受党的好政策,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胡国卿表示。
以“家”为中心的村文化
进入陈列室,“家”的气息扑面而来,整体的设计布局以“家”字为原型,每个章节的文字和图片展示都在“家”字的一笔一画上延伸而来。据介绍,选择“家”有三层含义,一是希望在石家营重新燃起“家”的文化,二是指石家营的家史“年长者是父母、同龄人是兄妹、年幼者是孩子”,三是每个人的归宿是“家”。“我们教育石家营人生在家里长在家里,不管走多远,有多大的本事,永远都不能把家忘记。”胡国卿表示。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为使村民自愿遵守规章制度,石家营村创立了各种“以奖代罚”的激励机制。如村里出资建立婆媳澡堂,洗浴面向全村开放,前提是年轻人洗澡要陪着老人来,儿媳陪着婆婆,儿子陪着爹,孙女陪着奶奶,家里没有老人的陪着邻居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一起来。“通过洗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婆媳之间的关系。”胡国卿称。
除了婆媳澡堂,石家营村还先后建立了“老年人精神文明和操心费”、“垃圾定点回收奖励机制”、“利益导向节水补贴机制”等奖励措施。
村民全部搬进“别墅”
石家营村抓住2000年村级工业大院政策、2006年北京市新农村试点以及2012年北京市新型农村社区试点“三次机遇”,逐步完成了道路、绿化、基础设施、天然气入户、新居民改造等工程。2012年北京市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石家营村着手居民住所的改造,原址原建、先拆后建,至2015年年底,183户村民全部住进了抗震、节能、环保、舒适的新住宅,由原来13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搬进了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别墅”,住上四代人都没问题。村里采用太阳能取暖,在市民还没有供暖的时候,村民就已经供暖了。
村民胡立民告诉记者,经过改革开放自己在石家营的生活变化巨大,从烧棒秸到烧煤块再到用电,从住土房到瓦房再到“别墅”,结婚时连一块砖都没有,现在这样的生活是他没想到的。
北京晨报记者 曹晶瑞 实习生 翟雪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