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非遗 乐游庄里外” | 走进灵寿:穿越到“中山国” 吃一碗腌肉面

  • 2021-08-28 10:54:55
  • 北京旅游网综合

灵寿千年古县七山二水一分田

灵寿县历史悠久,是国家民政部、联合国地名考察组命名的“千年古县”,夏商时为冀州,周为中山国。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置灵寿县,属常山郡。灵寿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形轮廓呈条状,俗有“灵寿县一条线”之称,地貌格局大体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灵寿县也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边区造币厂、抗大二分校曾长驻于此,彭真、贺龙、聂荣臻、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灵寿境内现存中山国遗址、北齐幽居寺、明石牌坊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目前灵寿县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8项、市级4项、县级55项。2020年灵寿县入选了中国礼仪百佳县市、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继承了两千多年的古中山国青铜铸造方法,是传统手工青铜铸造技艺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制作时要经过制模作范、筑炉、化铜、浇铸等20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完整保留了古代青铜手工制作工艺,为璀璨的青铜文化保护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性传承人王三妮通过总结、研究使青铜铸造的成功率达到95%以上。1998年建立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主要生产各种仿古青铜器、现代青铜工艺品,有几百种产品,代表作品有告别田赋鼎、中华尊、仿博山炉、仿中山三器等,现告别田赋鼎原件已由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参观体验地:灵寿县松湖湾文化广场青铜文化博物馆

青铜文化博物馆位于灵寿县松湖湾文化广场院内,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中式仿古建筑风格,博物馆共有五个青铜器主题展示区,分别为:告别田赋鼎展示区(非遗展示区)、中山国青铜器展示区、夏商周青铜器展示区、民间青铜器收藏展示区、青铜器制作流程展示区。馆内共展出青铜器300多件,民间收藏珍品二百多件。青铜文化博物馆整体布局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灵寿做为古中山国国都的灿烂文化,为灵寿青铜器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托雷氏武术

南托雷氏武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在多年的征战中总结编创。以大宏拳、小宏拳、太祖拳十六式、连环刀、双凤刀等武术套路为基础,融合了少林拳、杨家枪、春秋刀等武术套路,被后代视为家传之宝,代代相传。明末清初,山阴荣靖王的四世孙朱充鲸、朱充鲲传至灵寿县南托村至今。

南托雷氏武术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拳、单刀、双刀、剑、棍、长枪、大刀等40多个单练和对练套路,套路的编排各有特色。《雷氏武谱》古版现有家传手抄本两本,260多页,有100多个绘图,它以古文诗歌的形式记载雷氏武术套路。此外,现已出版《南托雷氏武术珍藏版》一书。

参观体验地:灵寿县建设大街北段雷氏武术传习所

南托雷氏武术技击特点为典型的长拳技击,即动静结合、因敌变化、逢强智取、遇弱猛攻、虚虚实实、一闪而进。每逢节假日及寒暑假,南托雷氏武术传承人都会在雷氏武术传习所开展传习活动,雷氏武术传习所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备用塑胶垫、刀、枪、剑、鞭等各种武术器械,可供100多名学员同时开展演练,现在这里已成为很多青少年强身健体,交流武术文化心得,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

抬阁

慈峪抬阁产生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都会进行表演,是当地的一种祭祀表演活动。抬阁的造型制作程序复杂,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抬阁分上下两部分,底部扎绑后装饰成花车形状,四周摆上各种盆景、盆花,布置多种花灯,花车中间巧妙伪装三根铁棍,最高的离地四米有余,两旁的稍低一点,竖起的铁棍固定好后,将扮演好的女童、男童的腰部绑扎在铁棍上,真脚绑扎在横着的铁板上,掩藏在长裤内,假脚腾空,或站立在伪装的树挂和云朵上,令人不禁惊奇:抬阁上的人是怎么腾空在那么细的树枝上,掉不下来呢?

以前抬阁全靠人抬,分前后各四杠由16人抬,远看似人站在亭台阁楼上,因而得名抬阁。现在将抬阁固定在汽车上,增加了光电效果,使抬阁造型更加惟妙惟肖。

参观体验地:灵寿县慈峪镇慈峪村

慈峪村是灵寿县第一大村,是灵寿县中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据灵寿县志记载,慈峪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就已有人居住,战国时期属燕国,处于燕南赵北地带,古称“燕南雄镇”。抬阁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连续三天,在慈峪村元宵节灯会进行表演,有较强观赏性,每年都能吸引附近各市县数万观众前来观看,和抬阁同时表演的还有灯会游街、担花篮、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现场的观众可以欣赏到一场视觉盛宴。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寿特色名吃腌肉面

灵寿特色名吃腌肉面是灵寿县独有的地方特色名吃,主要流传于灵寿县西北部山区的南营、陈庄、寨头一带,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做法为正宗的“山里做法”,西北山区杂草荆棘丛生,饲料丰富,故几乎户户养猪、养羊、养牛,每年过年就要杀猪宰羊,猪肉除过年吃外,留下一部分用盐腌起来,以留常年食用,所以腌肉面实则为山区百姓的家常美食。

腌肉面制作从腌肉、面粉等食材选料到擀面、熬菜制作完成需要19道工序。腌肉面,香而不腻、面条筋道、微略含碱,肉香而不腻,有一种独特的咸香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已成为石家庄地区乃至河北省的著名小吃。

参观体验地:灵寿县西环路王婶手擀面

王婶手擀面制做的腌肉面,选用的腌肉是来自农家自养一年以上的猪,腌制至少5个月以上;土豆、豆角等蔬菜为农家田地所种;豆腐也是当地卤水豆腐;面条为正宗的全麦面粉略加盐碱的手擀面,所用食材不含任何添加剂和色素,老少皆宜。该店制做的腌肉面曾被河北省饭店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评为“最具人气名店”荣誉称号;被京津冀(承德)美食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评为“名小吃奖”。现今店内还有灵寿特色美食缸炉烧饼、灌肠、大脊骨等灵寿特色小吃。

  • 编辑:李慧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