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一年之中第十个节气。
公元前7世纪,古人将木杆直立在地面上,通过观察杆影移动的规律和影子的长短,确定了夏至的日期。
夏至日当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渐渐缩短。因此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达到一年里的最高值,有些地区甚至会出现超过40 ℃的高温。

夏至到小暑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在古代,夏至不但是一个节气,还是重要的节日。古人十分重视夏至,将它称为「夏节」,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代时,古人会在夏至日祭祀神明,希望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宋朝时,百官从夏至日起,有三天的假期。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我国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人们在夏至吃面,有「尝新」「庆祝丰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