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鸡鸣驿历来就是交通要道,鸡鸣驿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齐全的古城驿站。如今,它的位置依然重要:按照规划,新的京张高速从其北侧穿过,而老的京张铁路从其南侧穿过。
鸡鸣驿因西北5里处的鸡鸣山而得名。鸡鸣山是北疆的一座名山,被称为京西北的小泰山,它是一座孤峰,海拔1128米,峰顶有一巨石形似雄鸡引颈而鸣。
鸡鸣驿所处的驿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汉代为“右北平西北干道”,辽代为“五京邮路”,从而形成了鸡鸣驿的原始雏形。元代设“站赤(驿站)”“急递铺”,此地是通往大同、新疆、库伦(乌兰巴托)、俄罗斯的必经之路。

鸡鸣驿的驿路由南城墙外自东向西通过,驿城东西两门与驿路相通。据《怀来县志》记载,该县境内有三座驿站,城东有榆林堡驿,城西有土木堡驿、鸡鸣驿,驿站之间距离60华里。每个驿站配备马80匹左右,马夫40多名,每年发给白银1300多两。这些驿站之地还设有军驿站。鸡鸣驿是明代宣化府进京途中最大的驿站,清代在此驻兵300多人。
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在这三个驿站,都建有与规模相当的城池。鸡鸣驿城始建于元朝,现存的鸡鸣驿城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秋,鸡鸣驿城被蒙古军攻毁,隆庆四年(1570)重建城池。从鸡鸣驿东门内坡道登上城楼,远眺鸡鸣山,俯瞰全城。
鸡鸣驿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如今的城墙、城门、城楼全是当年的实物,没有经过改建,只有小量的修补,因此这才显出它的珍贵。从现存的遗迹,能了解当时古城的规模。鸡鸣驿城为方形,东西长467米,南北宽463米。城墙为黄土夯筑,比较结实。城墙顶部外侧密布雉堞(垛口),垛墙上有瞭望孔、射孔和排水孔道。
每个角有一座角台,墙外侧有向外凸出的方形马面(俗称墙台、战台)。当年马面有26座,现存20座。墙台上建有12座更铺,为夜间值勤兵丁之哨位。北城墙中部顶上还建有双层木结构的玉皇阁,南城墙中部顶上建有寿星楼,两座阁楼成为驿城最高的瞭望台,乾隆三年(1738)在东南角城垣上建角楼魁星楼,蔚为壮观,可惜这两座阁楼和角楼已无存。
当年,为方便驿邮,在东西城墙东西中轴线偏南的位置,建有两座10多米高的城门,城门上有城楼,城门上的石制匾额为“鸡鸣山驿”,城楼上的匾额为“气冲斗牛”。现在城门仍在,原来城楼已无存。
城东门外1公里处有一座烟墩,即敌情报警的烽火台。如今,在东城墙外约20米处,还有一南北向用石块砌的挡水大坝,长600多米,高约6米。这是因为当年鸡鸣驿城北部山区的洪水常从东门外流过,日积月累,淤积的砂石,使得河床增高,一旦发生洪水,就会威胁鸡鸣驿城。于是,乾隆年间,在城北和城东修筑了石坝,城北的大坝今已无存。
鸡鸣驿城虽然不大,但因为重要性,设置非常全。驿城内现尚存驿丞署、总兵府、校场、马号、驿仓、驿学等官署遗迹,另外还遗存有当年的民居、商铺等。据记载,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买卖兴隆,有商号9家,当铺6家,油坊4家,还有众多的茶馆、酒肆、车马店、货栈、布店、药铺、米面店,住有万余人,是个很红火的地方。
城内有两条东西向大街,两条南北向大街,驿站建筑多在东西向前街。大街路北有一座高大的三进院落为“公馆院”(驿馆),是过往官员下榻的地方,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墙壁上刻有精美的石雕。门前大影壁上透雕着梅花鹿、白鹤、蝙蝠、荷花。
与此院隔街相对的是杠房,为停放本驿和过往官员车、轿之处。驿丞署是驿站最重要的官署,它在当地也被称作“贺家大院”。因为民国初年,一位叫贺翰的人,在鸡鸣山开煤矿而起家,成为当地有名大姓,后在此院居住而改为“贺家大院”。大院为木结构的五进院,每座院三间正房,两间耳房,砖雕图像,古色古香,现保存完好。大门前有玉石狮子一对。前两进院是驿宰办公的地方,后三进院是眷属居住地。据当地的老者介绍,此院住过明朝皇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途中在此院住过一夜,至今在二进院的山墙上留有刻砖“鸿禧接福”四个楷书大字,据说这是慈禧太后亲笔提写。
大街两旁的民宅,多为木框结构,卵石砌墙,如今大部已损坏倒塌,随处可见散落在道旁墙角的石碾、石磨、石臼,在昔日马号南边的路口,还留存着一个饮马石水槽,是用雕花的大香炉改成。现如今,住在城内的400户村民,他们多是旧时驿站官吏、役夫的后裔。
值得一提的是,不大的鸡鸣驿城内,原有13座寺庙,现保存较好的有泰山庙、文昌庙(文庙)、老爷庙、财神庙、城隍庙、龙王庙、碧霞宫等。在碧霞宫、龙王庙尚存明清时期的壁画,龙王庙经历几百年,但一些壁画仍清晰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