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村史馆12月11日建成开放,数百老物件讲述中关村发展历程

  • 2020-12-11 15:49:08
  • 北京晚报

今天,历时两年多筹备建设的中关村村史馆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双榆树二街建成开放。这是目前唯一既讲述企业、企业家和科技进步史,又介绍科学家、街区、社区变迁史的中关村主题展馆。

新兴学科的“孵化器”

中关村村史馆位于双榆树西里18号,中关村大街东侧、燕山大酒店斜对面,是一栋二层红砖小楼。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共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

展览分序厅和中关记忆、科学进军、创业试验、中国世界四个篇章,立体、全面介绍了“中关村”逐步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辉煌历程。

1951年,中科院第一座现代化科研建筑——近代物理所大楼(也叫原子能楼)在保福寺以北破土动工。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为中关村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中国核科学的摇篮,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几十位两院院士。50多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就像一座巨大的“孵化器”,不断衍生出新兴学科,不断孵化出科研机构。

走进“钱三强的书房”

老式录音机、电脑、电视机、电风扇、算盘、照相机……中关村村史馆建设负责人、中关村街道宣传部长张弈介绍,自村史馆筹备以来,街道面向全社会征集展品,周边居民积极踊跃地拿出家中的老物件捐赠。迄今为止,辖区共有66位居民捐赠了236件展品,9家科研院所及地区企业联合会捐赠了116件展品。

展厅原景重现了“特级专家楼”中钱三强的书房。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钱老的书房。在中关村街道辖区居住生活着110多位两院院士。村史馆序厅东西两侧的墙上、去往地下一层的楼梯侧面,悬挂着历年来采集的60多位院士的手模。

村史馆留住记忆

村史馆所在的红砖小楼,也是中关村的见证者。1986年,海淀区双榆树街道在辖区锅炉房北墙外盖起一栋二层小楼,作为街道生产服务合作社联社的办公楼,此后引进、开办了30多家企业。1994年前后,联社搬到新的办公地点,小红楼开始用于纯经营。2017年底,中关村街道和商户解约,小红楼正式腾退。2018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关村街道决定在这里建设中关村村史馆。

“我们的确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村史馆,我从小生在中关村长在中关村,眼看着现在站的地方从一片农田变成高楼大厦。建一座村史馆,也是帮我们这些老中关村人保留曾经的记忆。”居民潘女士说。

中关村地名的由来

在不同时期的地图中,中关村的地名有“中宫”“中关”“中湾”“中官村”和“中关村”等多种写法,《成府村志》将其写作“钟关”。1953年3月,《中华地理志》编辑部迁到这里,在印制公用信封、信笺时,将地名写成了“中关村”。随后,中科院各所陆续迁入,都以“中关村”为通讯地址,“中关村”成为地名固定下来。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确立。本报记者 于丽爽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