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可证之史虽甚短,但这期间出了不少能人,正所谓相声代代有才人啊!从上世纪的“相声八德”到侯宝林大师,再到郭德纲这一辈,各个对相声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这些相声演员在各自所属时代都是名角。有些老一辈已经不登台了,现在更多的是年轻一辈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甚至将相声带到了国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声八德
所谓“相声八德”,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他们是马德禄、周德山、李德钖、焦德海、刘德智、裕德隆、李德祥和张德泉。
那时候的艺人尤其讲究艺德,老百姓尊崇的艺人,按现今的说法,一定是“德艺双馨”的。而马三立先生的父亲马德禄和周德山等八位艺人被列为“相声八德”,是老百姓对于他们的艺术和人品的肯定。“相声八德”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艺术上说,“八德”的共同特点是会的多,使的活多。一个演员至少会几十段,甚至上百段。从个性特点来说,因他们的功底和擅长不同,都分别有不同的拿手节目。“八德”是京、津相声界耕云播雨的开拓者,是相声初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对于这八位相声前辈,现今知者甚少,《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一书中有部分记载。
马德禄
马德禄,原名马恩禄,1882年出生于北京,卒于抗战前夕的1935年,享年53岁。马德禄幼年时,家里还算殷实,供他读书。虽然没有念过几年书,但因他读书很用功,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因而在日后从艺的生涯中,以稳健、细致、严实、谐趣的艺术特点在同行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马德禄13岁学艺,第一个师父是满族人恩绪,后拜春长龙为师,曾与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张寿臣、焦少海等共同开辟相声场地,长期在京、津一带演出,深受观众欢迎。1920年前后为李德钖捧哏,颇为李所倚重,曾说:“我有几块活是德禄给捧起来的。”马德禄表演相声注重刻画人物,语言形象、幽默。他演对口《倭瓜镖》、《粥挑子》,单口《古董王》、《怯跟班》、《五兴楼》、《君臣斗》等,都体现了这样的艺术特点。他不仅是知名的前辈演员,也是相声艺术的组织者与教师。晚年曾主持天津东兴市场连兴茶社的相声大会,通过言传身带,造就了不少人才,如马三立、高桂清、郭荣启、刘宝瑞、赵佩茹、孙少林等均曾在那里学艺实习。马德禄擅长白沙撒字,能在地上撒双钩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字。
周德山
“八德”中的第二位是马三立先生的师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经常在天津一带说相声。在周蛤蟆之前,相声是撂地摊儿卖艺的营生,是周蛤蟆把相声带进了剧场,这是相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李德钖
“八德”中的第三位李德钖,是清末著名的相声大王。他生于1881年,卒于1926年。这位艺坛的怪杰,虽然只活了45岁,却红了三十多年,正所谓:学十年、演十年、火十年。李德钖师从恩绪,绰号“万人迷”。其实“万人迷”是他祖父李广义的绰号,因自幼在北京天桥从祖父学说相声,人称“小万人迷”。祖父逝世后,李德钖承艺名为“万人迷”。10岁时拜恩绪(后改名恩培)为师,以“小孩哏”在听众中享有盛誉。15岁拜徐有禄为师,在单口表演方面颇受教益,后又拜桂祯(艺名富有根)为师,学到一些文字游戏的段子。21岁时他名声大振,曾赢得“笑话大王”“滑稽大王”等绰号。
李德钖先生说相声以“怪”著称。上台后黑眼珠乱转,很像京剧中武丑亮相“耍眼睛”。说话瓮声瓮气但吐字清楚,很讲究喷口。表演单口相声《五人义》、《三近视》、《五兴楼》等节目时,一开头总是一本正经地绷着脸把观众吸引住,先说个垫话儿,慢慢甩出包袱儿,逗得观众大笑,然后转入正题。观众称他是“冷面滑稽”。他与师弟张德全搭档,改编演出《大审案》、《耍猴儿》、《洪阳洞》、《文明词》等,师兄二人捧逗和谐,相得益彰。李德钖所会的相声段子甚多,能做到三个月节目不重复。与京韵大鼓大家刘宝全同台,在节目排列上,刘宝全“攒底”,他已居于“倒二”(压轴)的地位。刘宝全身体不适时,也曾请他在自己演出后登台,代为攒底,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民国初年,李德钖在北京石头胡同四海升平茶社演出。京剧名家杨小楼、龚云甫等常来听他说单口相声。他有四句定场诗自赞说:“滑稽昔说东方朔,后世遗传贾凫西。由清末迨及民国,称王唯我万人迷。”
焦德海
“八德”中的焦德海长期献艺于天桥,是当今相声界比较推崇的一位。焦德海出生于1878年,与马德禄同于1935年离世,享年57岁。他是徐有禄的徒弟,深得师父的艺术精髓,从单口相声发展成对口相声。他以说、学见长,口齿清晰、沉浑,表演洒脱,尤以贯口更见功力。他人长得精瘦,细长挑儿,剃光头,脸上皮包骨、骨顶皮。他说相声不使怪脸,没有夸张表情,可是甭管什么段子,从他嘴里说出来,观众都忍不住要笑。他说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编的,他的许多徒弟后来成了名家。焦德海先生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在相声内容、语言净化上多有贡献。
刘德智
刘德智,一作刘德治,北京人。清末,其父在清廷如意馆任职。他早年即在御膳房当差,为人机警。后清室逊位,他为求生计,便投在徐有禄门下,作为卢德俊带拉培养的师弟,学说相声。年轻时与焦德海合作,在北京天桥等处撂地儿说相声,并曾在观音寺青云阁献艺,当时有很多喜庆堂会也请他俩演出。20世纪30年代初还为百代公司灌制过相声唱片。刘德智与焦德海合说的相声段子有《洋药方治病》、《歪讲三字经》等。
裕德隆
裕德隆是德字辈大师兄。因面皮黎黑,衬得二目大而洁白,人送绰号“瞪眼玉子”,并以此为艺名。拜富有根为师学说相声。长年在北京天桥撂地卖艺,擅长白沙撒字,以单口相声为主,拿手节目有《康熙私访》、《张广泰还家》等。
李德祥
李德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相声大师。
张德泉
张德泉,艺名张麻子,师承恩绪,常与李德钖同台表演,互为捧逗,有张谐李庄之称。
王长友
王长友(1912-1984),京籍人氏,出身梨园家庭。少时得遇相声前辈刘德智(时称“八德”之一),始习相声;年方十九,正式拜师于赵蔼如(北京相声之代表人物)门下,自此艺业日进。出师后,其辗转京津等地,又北上奉天、南下济南,与多位前辈大家长期合作、同台献艺,切磋技艺,互通有无,声誉鹊起,遂成一代相声名家。建国伊始,曾参与创办“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后加入北京市曲艺团。
先生之于相声艺术,可谓领悟精深、造诣超群。其博学多才、编演皆长,举凡单口、对口、群口,样样精通;无论捧哏、逗哏、腻缝,处处出彩;更兼擅唱太平歌词、擅演双簧,雅号“相声仓库”由此得来。
王先生穷尽一生致力于相声事业,孜孜矻矻,精益求精。其表演,以情取胜、以相感人,深谙传统相声之精髓;其创作,别出心裁、平中见奇,尽现世态百象之滑稽;其创新,巧妙借鉴、化它为我,丰富化妆相声之新品。先生功绩,更在春风桃李,薪火传承。课徒传艺,奖掖提携;因材施教,卓有成效。亲授高足赵振铎,“北京二赵”影响深远;再传弟子李金斗,京派风格颇得真味;王谦祥和李增瑞,耳濡目染亦为中坚;先生公子王惠林,禀承父志跻身曲坛。
侯宝林
侯宝林(1917—1993),满族,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4岁时舅父将他带到北京,过继给侯姓的满族人。不过,新的生活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幸福和快乐,贫困伴随他度过了童年时光。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摆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
抗日战争期间,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而且,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的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此后,他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一道贯》等。
1959年,侯宝林加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此后几十年间,他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大量的相声段子,同时在海内外舞台上大显身手,深受观众欢迎,被誉为“相声艺术大师”、“瑰丽国宝”。此外,他还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晚年,侯宝林主要从事曲艺理论研究。与人合著有《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相声集有《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侯宝林相声选》等,其中收录了诸如《戏剧杂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另外,他还主演过《游园惊梦》、《笑》等喜剧电影。
侯宝林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7岁。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也因此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喜爱。
石富宽
石富宽,出生于1949年3月1日。著名相声、小品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十大笑星之一。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及各种大型节日晚会,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相声演员。1984年表演的相声《糖醋活鱼》获全国相声比赛一等奖。代表作品有《学外语》、《口吐莲花》、《反正话》、《京九演义》、《糖醋活鱼》等。
石富宽是侯耀文和师胜杰的搭档,有名的捧哏。也许年轻一辈不知道石富宽,但是他的徒弟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于谦,郭德纲的捧哏。石老先生目前已经不登台,但在相声界地位不可动摇。德云社相声演员高峰曾发布微博:“石先生,当今捧哏第一人!”
姜昆
姜昆,生于1950年11月19日,知名相声演员,现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国家特一级演员。姜昆于1998年与IHW进行ICP的合作,1999年初建立了昆朋网城,推出中国相声网、中国名人网。1985年,姜昆当选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同年,他接替他的恩师马季,担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职务,并在这一年被选为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1995年,他辞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职务,担任了由他在90年创立的中华曲艺学会会长,潜心在相声领域里在奋斗一番。
代表作有《错走了这一步》、《老奶奶看排球》、《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着急》、《学唱歌》、《照相》等等。他编辑的200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成为研究中国相声珍贵的权威性资料。
这些相声名家对相声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述所提及的名家大多已去世,剩下的基本已不登台,将相声的舞台交给了年轻一辈。后辈们在前辈的提点下,也很奋发,不断发展相声,努力弘扬相声曲艺。目前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年轻一辈很多,各个都有特色。
郭德纲
说到郭德纲,估计大家对他都很熟悉,毕竟郭德纲的相声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了,而且他对相声的复兴有着很大的贡献。郭德纲虽说出生在天津,但成长和奋斗在北京,一手创办了德云社,将相声带回了剧场,让相声“火”了起来。
郭德纲师承侯耀文。他的相声基本功罕有人比。说学逗唱、戏曲大鼓,歌曲快板、太平歌词等样样精通;包袱信手拈来,不需要背词,都是即兴发挥,现场砸挂。演出时与观众互动能力和水平相当高。在相声的传承上,郭德纲功不可没,让相声渐渐的成为剧场,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郭德纲除了自身水平高以外,还带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他的徒弟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阎鹤祥等在都是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
于谦
于谦,北京人,师承石富宽,相声演员。说起于谦,观众想到的都是于谦的三大爱好:喝酒、抽烟、烫头~
于谦的搭档是郭德纲,给郭德纲当捧哏。相声界有一句话叫“三分逗,七分捧”,说明捧哏的重要性。有人说郭德纲的包袱也就只有于谦能接住,虽然这话有点大,不过以目前的成绩来看,这还真不是大话,于谦的捧哏功夫确实高,老郭的逗哏好多都是现挂,如果没有舞台经验和聪明的反应,没人能接得住,也只有于谦这样的捧哏才接得住,于是成就了一段段经典的相声包袱,很多相声都不能重复演出,因为他们没对过台词。据说两个人配合默契之后,很多相声都不用台词,都是现场发挥,老郭怎么说,于谦总能接住,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
岳云鹏
提起岳云鹏,大家可能都会想起他的《五环之歌》:“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这首歌曾经一度洗脑了很多人,却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欢乐。
岳云鹏的表演风格带着点“贱萌”,刚好踩在了时代的点儿上,早一点或晚一步,红不成现在这个样子。他的金句“我的天呐~”,再加上萌萌的表情,实在引人发笑。网上有个视频是观众故意喊“退票”,岳云鹏回应的金句,如“你不知道吗?不退票是德云社的服务宗旨。”、“售票口在那,退票口在阿富汗!”等。这些临场发挥让观众笑开了。
张云雷
张云雷是郭德纲的徒弟,云字辈的。虽然年轻,但是辈分不小。张云雷一直在德云演出八队讲相声。最近,张云雷突然红了。网上关于他的讨论很多,很多人排队买他的演出票。
观众给张云雷起了外号“二爷”、“小辫子”、“辫子哥哥”等。不得不说,张云雷确实长得好看,唱得也好听。据郭德纲说张云雷的北京小曲是专门跟先生学得。一首《探清水河》轰动网络,引得不少人翻唱。《探清水河》是流行于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村的叙事歌,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火器营村的一个类似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在其位的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张云雷一开口,带着北京小曲的调让人听得舒服~
很少有人把说相声开成了演唱会,张云雷做到了。在他的专场演出时,听众挥舞着荧光棒,跟着一起唱。连郭德纲都打趣:捧张云雷不容易啊,你们(观众)还得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