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科普:这些关于相声的小知识你不能不知道!

  • 2019-03-20 13:28:11
  • 北京旅游网综合

相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相声这一名称经历了“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过程。早期的“相声”曾经叫过“象声”或“像生”,实际是一种口技。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天津师范大学为相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相声历史渊源

侯宝林先生在《相声溯源》一书中提到:相声是旧社会里“生”,新社会里“长”的艺术形成。可溯之源虽然很长,可证之史却甚短。解放前由于种种原因,历来不被重视,这方面的历史记载甚为贫乏。同时,艺人又受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仅靠师承关系,口耳相传,也难免有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之嫌。因此,有关相声艺术形成、发展方面的史料零星散乱,真伪相杂,又往往淹没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

目前普遍认为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用北京话说讲,现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

相声技巧:说学逗唱

任何一段相声,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叙述一个事件,阐明一种观点。故事或事件中又涉及到各种人物和问题,这些人物和问题都需要演员去表现。这就需要演员有一人表演多种角色的本领。要"说"故事情节,"学"人物特点,"演"角色的神态。时而"男",时而"女",时而"老",时而"小",一个人演千军万马、一个人连音乐带舞蹈。所以需要演员有个方面的知识,各种表演技巧。

相声这门艺术的技巧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常说的"说、学、逗、唱"。

说主要指的是嘴皮子功夫。做为一个相声演员,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说功"。要嘴皮子利索,字眼儿清楚,不塌音,不倒字,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掌握好尖、团字,咬字真切,要有喷口,要真正做到字斟句酌。同时,相声演员的语言要口语化,不要使舞台腔,但又不同于平常两人对话、谈天。相声,有相声的语言,有相声的调子,要脆快,洪亮,甜润,使人听着亲切。

说,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不论是一头沉,倒口,贯口,都要用语言来表达。因此,相声演员一定要练好说这一功。比如,相声演员都会说绕口令,学相声练基本功,绕口令是重要的一项。为什么要练绕口令呢?就因为在相声段子里,说不定碰上什么绕嘴的字眼儿,若嘴里没功夫,舌头拌蒜,那就说不了,还容易出笑话。

学包括学各地方言,各种声音,各样动作。

先说学各地方言。我们的国家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有各地的发言。当一个段子里出现了某一个人物时,最好用当地的发言,这样才显得逼真。在相声里大部分只用有代表性的语言。有代表性的语言大概有以下几种: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四川、上海、唐山、河南、沈阳、广东等。其中山东话还分济南、青州和蓬莱、黄县等地的不同口音。在传统相声中运用各地方言的很多,如《山西家信》运用山西方言;《山东二簧》运用山东方言;《牌论》运用天津方言。《列车新风》用了大连方言;《特殊生活》用了沈阳方言;《舞台风雷》用了河南方言;《春回大地》用了唐山方言。用方言的相声,便于塑造人物,观众听得清楚,使人物活灵活现。

再说学各种声音。一个段子中,除了各种人物外,还会遇到各种动物,各种物体,在故事情节中还要有各种音响。相声中又没有道具,布景,效果,而这些问题又是表达主题和讲述故事内容不可缺少的。怎么办?只有靠演员的学,即学习掌握口技,用它来帮助丰富情节。这一项也是相声演员不可缺少的技巧。所谓学各种声音包括那些哪?我们常遇到的有汽车、火车、轮船、摩托的声音,猪、狗、牛、羊、鸡、鸭、猫以及各种鸟的鸣叫,刮风、下雨、打雷、电铃、电话、马达、劈柴、走路、打人、枪声、大炮、拉锯、倒水、哭声、笑声以及各种乐器的声音等等。还有就是摹拟人物。除了要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外,还要摹拟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在摹拟人物时,主要是分清男女老少,象大姑娘,小伙子,老头,老太太,成人,小孩。再细些要分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再细些要能表演各种人物,如幼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以及五十岁的、六十岁的、七十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的语言动作特点,都要在表演上分得出来。

摹拟各种动作,还包括人物的特点,象走路、手势,其它象骑马、骑车、坐船、坐轿,古典戏曲动作、各种舞蹈动作等等。如段子需要,还要学各种动物的动作,各种物体的姿态,样式。要点到而已,叫人一看就很像。这一点,也是相声演员要掌握的技巧之一。如传统相声《黄鹤楼》、《汾河湾》,就要求演员掌握青衣、花脸、老生的表演,水袖、台步都要会。《学四象》就要学会大姑娘、老太太、小伙子的神情,否则是表演不了这类段子的。

逗是指演员组织和运用"包袱"的技巧。"包袱"是相声取得艺术效果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手段,因而演员"逗功"的巧拙决定着一场相声演出的成败。"包袱"是由语言、事件、情节的不协调而产生的,而构成"包袱"的手法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演员熟悉各种类型"包袱"的特点,掌握不同"包袱"的构成规律,从而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有的相声演员靠挤眉弄眼,油腔滑调,一惊一乍,大哭大闹,或者用一些庸俗的表演和动作博取笑声,以为这就是"逗"得好,其实恰恰相反。这种表演说明了演员的无能,说明他们还不懂什么是"逗"。

相声的幽默风趣,是在认真严肃的表演中产生的。它的逗笑应该是纯洁的,健康的,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演员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丰富的生活和较深的艺术造诣。要把"包袱"抖得脆,抖得响,就要对作品吃得透,拿得准。声调的轻重高低,语气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手势的运用,位置的变化以及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都要准确生动。捧逗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何时"搭桥儿",何时"垫砖",怎样"递肩膀儿",都要分寸适宜。迟、急、顿、挫的运用更要火候得当。

唱就是学唱各种地方戏曲和歌曲。唱,相声术语叫"柳活儿"。"柳活儿"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掌握得好的,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条能唱的嗓子。

"柳活儿"有"正唱"、"歪唱"两种。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这两种都是相声常用的技巧。

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个演员一问一答,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对口是相声最基本的表演形式。

对口相声中的两个演员,甲为逗哏,乙为捧哏,彼此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主次关系。二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过去的表演大都是师父捧,徒弟逗,所以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说。在《相声、评书、快板写作与表演》一书中认为,甲乙二人各占百分之五十。这不仅是在"子母哏"中的一替一句是如此,就是在"一头沉"中甲的话多、乙的话少的情况下,也是一样。乙的话虽少,却都很关键,有的是画龙点睛、阐明主题的话,有的是穿针引线、承上启下之言,还有的是递火点鞭引起艺术效果的地方。所以,都要说到节骨眼儿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表演上,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照应,二人是一台戏,共同完成一场演出任务。这不仅指对"包袱"的铺平垫稳要各尽其责,在递肩膀儿,垫砖儿,搭桥儿的地方,也都要分寸得当,火候适宜。不能认为只要逗哏好就行,捧哏好坏都没关系。其实,关键时候乙的一句话,能对"包袱"的温火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卖布头》中甲说"面子有多宽,布匹有多厚,多么快的剪子都绞不动它",乙插一句"布头",甲说"铁板"。乙的这句话说快了,说慢了,语气拉长了都会挡"包袱"。又如在最后甲的大段吆喝中,乙必须全神贯注地盯住甲,几 句"陪了"都要说的恰到好处,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如果乙无精打采,或者东张西望,则必然分散观众注意力;几句"陪了"再说的不是地方,那么,纵然甲有天大本领,"包袱"也响不了。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上记载的群活只有十五段,其中今天仍常演的只有《扒马褂》、《金刚腿》、《找五子》、《四字联音》、《训徒》以及《翻四辈》、《四管四辖》、《酒令》。曾经风靡一时的滑稽相声如《卖马》、《法门寺》今天已无人再演。

表演道具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如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等。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表演“腿子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十二项基本功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说学逗唱细分为十二门功课。

第一、开场诗。相声的开场诗和一般诗不一样,用的是打油诗,念开场诗也要把人说笑了。比如描写雪吧,一个字不提雪,但说的都是下雪。一开场,一拍醒木,说开了:天上一阵黑咕咚,好像白面往下扔;倒比棉花来得冲,如柳栽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坟头倒比馒头大,井是一个(一拍醒木)大窟窿。所以,撂地说相声第一项,就是会说开场诗。

第二、会说“门流儿”。开场诗说完,该说相声了。有的场子一看观众不多,就先唱段“十不闲”什么的,行话就叫做“门流儿”。所以相声演员必须会唱“门流儿”。“门流儿”是四五个人群唱:福字添来喜冲冲,福源山前降玉瓶,福如东海长流水呀,恨福来迟身穿大红呀,豆豆,切豆切格豆呛,去咚去,去格咚去,咚咚去,豆豆,切豆切格豆呛……这样要唱完“福”、“禄”、“寿”、“喜”四个字,唱完了,还打家伙,打完了,就唱“一上台来且留神”等八句(这八句,行话又叫“八掌儿”),八句唱完了,就用到人家去说堂会的套词儿来说话。

第三、白沙撒字。相声演员还必须会白沙撒字,用白沙写副对联,或写“吕林炎圭,朋出二仌(音别)”,“吕林炎圭,朋出二仌”是个描写文字游戏的相声小段子。然后根据写的内容说段相声。像常宝臣爱写“天官赐福”四个字,他就拿这四个字说一段儿相声。

第四、会唱太平歌词。有的人在白沙撒字时,边写边唱。

第五、会说一个人的(就是单口相声)。

第六、会捧。

第七、会逗。这两项就是对口相声,相声演员须会演甲、乙角色。

第八、会说三人相声。相声演员须会演甲、乙、丙三个角色。

第九、会要钱。同行术语又叫“看杵门子”。对街头艺人来说,这是个重要项目,就是在演出中间或结束时,他能张罗着向观众敛钱。

第十、双簧。说相声的都得会双簧,但说双簧的不一定会说相声。

第十一、口技。相声的历史和口技是分不开的,所以相声里头也有口技内容。

第十二、数来宝。同行术语叫做“抠溜”,就是说艺人在商店门前来回唱,只要商店里扔出一个钱儿就走,形容艺人跟要饭的差不多。

当年撂地的相声演员要会这些。相声上了舞台后,有些东西就丢了,譬如白沙撒字,舞台上就没法用了,效果也不好。但这些都是传承技艺,虽然会的人不多了,但依旧有价值。

相声谱系

相声这门艺术,需要师傅领进门,很多包袱和技巧都是师傅跟弟子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外人根本学不会也学不到,所以师傅很重要,或者是师承何人很重要。于是就有了相声谱系。

相声谱系相当于相声行业的家族成员档案,也就是所谓的家谱,它记录下每一个相声演员师承关系、隶属门派、辈分高低。一份谱系既投射出相声百年的沧桑,也反映出相声艺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相声门内这份不轻易公开的内部档案已经曝光了两次,一次是马三立老先生于1985年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一次是1995年出版的《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演员师承关系表”,关于这两份行业档案,存在着种种争议,名单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

在相声界,门户或辈分是有严格区别的,比如岳云鹏虽然名气大,但得喊捧哏孙越师叔。对这份谱系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搜,看看您钟爱的相声演员是第几代~

相声发展

这些年来,相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郭德纲创立的德云社在全世界巡演,经常一票难求。年轻后辈也奋发向上,如曹云金在听云轩讲相声,高晓攀创立嘻哈包袱铺等。这些年相声节目也在不断推出,如《中国相声人》、《相声有新人》、《欢乐喜剧人》、《笑礼相迎》等,受到观众的热捧。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