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期间,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等单位将以“月圆京城 情系中华”为主题,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通过诗词诵读、文化展演、非遗展示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明新风,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爱国情感,珍惜美好生活。
中秋节家国团圆梦融入中华复兴梦
中秋是以圆月为标志的月节。相关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金蟾玉兔,说起来娓娓动听,几乎家喻户晓。北京地区的“兔儿爷”更成为亲民的形象代表,传说中他还走街串胡同,布医施药。从上古时代的天人观念和月神信仰孕育出的祭月拜月之举,至今已有几千年,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皇家祭月的坛场,今年要在这里举办“月圆京城 情系中华”北京市中秋赏月嘉年华。盛唐兴起赏月玩月之风,月亮走下神坛与人亲近,李白就是最著名的“明月诗人”,中秋节正式形成为饶有诗意的佳节,这也已绵延一千多年。至宋代突显了圆月的团圆象征,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代表了普遍的心愿,中秋节深入市井民间。传承中与原有的“秋报”相结合,成为庆丰收的月节。由祭拜,而赏玩,而庆报,积淀着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理念、团圆圆满的心理诉求、庆贺成就的精神愉悦。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圆”,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也希望人间团圆圆满,“月满人圆”。团圆成为生活的一种愿景,成为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生命境界。中华的月亮文化注满了浓浓的人伦情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儿女即便远在他乡异域、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对共同的皓月,都会怦然心动,都会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心理的共振共鸣,形成心理凝聚,“千里共婵娟”。这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深层心理元素。这样的天涯“共”此时,是一种文化的“共”认同,民族的“共”认同,只有有中华文化心理的中华儿女,才有这种“共”,在千里之外,面对共同的一轮皓月,共婵娟。
中华民族的这种团圆意识是一种群体意识,中华伦理讲究整体性,对整体的义务。你看团圆,如果意识中只是自己一个人,一个个体,我在这里自圆自足,有什么团圆不团圆呢?团圆不是一个人,团圆是有个群体,是我跟我的亲人朋友同志的团圆。这种群体意识,造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整体感、集体的观念。
中秋节的愿景是人月双圆,所以叫团圆节。我们向来讲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团圆扩大到全民族的团圆,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我们讲“国家”,家国一体,国是扩大了的家。国家的团圆就叫金瓯无缺,金瓯是圆的,没有缺欠,代表领土完整统一。家国团圆的愿景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层心理依据,是大团结的精神元素。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理深层,总觉得需要各民族大团结,领土完整,国家统一,这才是家国团圆,这才是圆满。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好、发挥好团圆团结的心理结构,通过中秋节庆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民团结、国家统一。
仲秋正是秋收季节,秋收,是一年劳动的成果,是来年生活的凭靠。面对五谷丰登,瓜果满枝满架,真是,中天一轮月,秋野万里香。农耕时代以农立国,农业丰收就是最大的成就,庆丰收的普泛意义就是庆成就,普天同乐。沿此意蕴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庆丰收”很自然地就发展为“庆成就”。加之,新中国的国庆与中秋毗邻,国庆正是庆祝国家成就的节日,与中秋联称双节,传统与时代相融合,普天同庆。今年更逢改革开放40年,家国的巨大变化耀人眼目,中秋节庆成就的内涵和外延都随之扩大,双节双庆的内容更加丰富。国人的中秋愿景与中国梦圆梦之境日趋显现,家国团圆梦已融入中华复兴梦。天上月圆,月下饼圆,人间梦圆。欢庆成就可以增强自信,鼓舞士气,万众齐心,以高昂的斗志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九天揽月、让五洋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