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著名乐评人古尔丁在其著作《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将俄罗斯前“四大作曲家”授予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四位大师,但古尔丁认为:“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称得上是‘民族主义者’。”
虽然斯特拉文斯基曾形容柴科夫斯基是“在我们所有人当中最具有俄国气质的人”,但这指的仅仅是个人气质方面,老柴的音乐无疑是世界性的。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三位全都参与了“新音乐”运动,他们目标不是去创造“俄罗斯音乐”。而“五人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才是地道的俄罗斯人,其中尤以穆索尔斯基的成就名噪一时,也最具话题性。
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信条是“把直接来自生活的散文谱成音乐,并创造出音乐的散文”,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以音乐表达俄罗斯人民的灵魂和生活。19世纪最伟大的悲歌剧,也是最卓越的俄国民族歌剧《鲍里斯·古德诺夫》是其代表作,但这部作品因种种原因冒犯了沙皇和同时代的作曲家,饱受争议,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关于作曲家的谈话中说:“我既不喜欢天才的醉鬼、也不喜欢烂醉的天才。”然而作曲家并不在意别人的评论,深入民间的穆索尔斯基谱写了反映17世纪初俄国人反对宗教和政治西化的《霍万兴那》,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歌剧,但作品中的前奏曲和《波斯奴隶之舞》尤为著名,流传后世。
交响诗《荒山之夜》是作曲家21岁时的作品,却在穆索尔斯基去世后才得到真正意义的“首演”,由另一位“五人强力集团”成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改写并指挥首演。这是一首充满魔幻色彩的乐曲,讲述关于邪恶、女巫和妖魔的故事。穆索尔斯基曾在该曲介绍中写下了诗意描述:“在欢乐的高潮,乡村教堂的钟声在远处敲响,驱散了黑暗的鬼魂,天亮了。”在作曲家受到佳评的歌曲中,《死之歌舞》是其儿童联篇歌曲之一,古尔丁评价穆索尔斯基和许许多多民族主义者一样,并不直接引用民歌,但是民歌的风格、声调结构都是他音乐的使命。
穆索尔斯基最为著名的音乐当属《图画展览会》,他为好友画家维克托·哈特曼去世而谱写的这部钢琴组曲,是音乐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作曲家在哈特曼的大约400幅画中,挑出10幅谱出钢琴独奏曲,将乐声与图画进行了开创性的结合,令人着迷。后世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对其管弦乐队作品的改编,更让这部作品收获广泛的关注。穆索尔斯基去世时年仅42岁,酗酒使他饱受诟病,作曲家鲍罗丁感慨堕落的生活葬送了他的音乐天赋。
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俄罗斯作曲家系列”是一项极为珍贵和令人钦佩的工程。这一项目自2011年开始,4月16日的音乐会上,他们将在“四大作曲家”及拉赫玛尼诺夫后,以该系列“第六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品《霍万兴那》前奏曲、《荒山之夜》《死之歌舞》及《图画展览会》,拉开演绎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作品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