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芭蕾新名片”在京上演压轴大戏《卡拉马佐夫兄弟》

  • 2018-01-15 19:12:25
  • 北晚新视觉

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的压轴大戏,俄罗斯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率“俄罗斯芭蕾的新名片”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为中国观众们上演芭蕾舞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三天的“心理芭蕾”风暴令人震撼,叫人叹服。

现场:没想到能把《卡拉马佐夫兄弟》排演成芭蕾舞

俄罗斯芭蕾名团辈出,芭蕾明星更是不胜枚举,但真正具有革新精神的编舞大师并不多,世界舞坛首屈一指的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去年,艾夫曼芭蕾舞团曾受“2017国家大剧院舞蹈节”邀请,带来了《安娜卡列尼娜》和《罗丹》两部舞剧,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艾夫曼热”。而这一次,他不仅带来了首次在中国亮相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而且本人也亲自率团来华,并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复杂庞大的长篇小说,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艾夫曼芭蕾舞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这部鸿篇巨著搬上芭蕾舞台的剧团。

舞台上,舞者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飞旋跳跃,大段大段的舞蹈充斥着愤怒、纠结、矛盾和争斗,细腻动情地为观众刻画着每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剧中人物。最令人震撼的是,剧中竟用如杂技般高难度的悬空飞转来表现人物身陷囹圄的无奈和挣扎。当绳索加身之时,用演员瞬间的爆发,表现为自由而拼尽全力的最后一搏,这极具难度和视觉冲击力的表演,给了观众极大震撼。

整个演出自成一派的芭蕾语汇、气势恢宏的古典交响、电影般的舞台呈现,以及引人入胜的巧妙编排,带领着观众在跟随演员独具魅力的艺术视角追寻人性宽泛原始本质的同时,更对人类内心和灵魂深处进行着秘密解读。演出在如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结束,艾夫曼在舞台上的亮相赢得了更加热烈的掌声。一位观众激动地表示:“艾夫曼把戏剧性、舞蹈性,天才地揉搓在一起,极富想象的让整体充满了感染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怎样用人体去占领每个空间,叹为观止的是空间之间的连接流畅得无可比拟!”

一位媒体人点评道:“很难想象《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极为复杂深刻的文学经典名著,如何被排演成芭蕾舞剧。艾夫曼继承了古典芭蕾的优美,但绝不沉闷守旧;他张扬着现代芭蕾的精神,但从不无病呻吟;他以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与哲学为坚实的基石,又为其插上当代人灵魂飞扬的翅膀,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心理芭蕾’!

演出期间出现,艾夫曼和中国芭蕾有缘:被称作“中国芭蕾奠基人”的俄罗斯大师彼·安·古雪夫同时也是艾夫曼的老师。

《卡拉马佐夫兄弟》首演当天,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白淑湘前来观看演出,还特意到剧场后台看望艾夫曼。白淑湘被誉为“中国的第一只白天鹅”,她与艾夫曼师出同门,都是俄罗斯芭蕾艺术大师彼得·古雪夫的学生。艾夫曼说,一条共同的“根”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二人还拿着中国记者送给他们的艾夫曼2008年第二次访华演出《红色吉赛尔》时艾夫曼、白淑湘与中国舞蹈理论家欧建平的合影照片一起照相留念。

白淑湘曾称赞艾夫曼是“独一无二” 的,她认为艾夫曼的作品革新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概念,“他最重视的是舞剧中的戏剧矛盾冲突产生的强大震撼力。

幕后:艾夫曼为中国芭蕾“支招”

鲍里斯·艾夫曼是当今俄罗斯舞坛上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编舞家之一,他创作过四十多部芭蕾舞剧,创建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舞团和芭蕾学校,被誉为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编舞家之一”,曾荣获“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和俄罗斯国家贡献勋章,获得过“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面具奖”、“金天幕奖”等众多国际奖项。他常说:“舞蹈对我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拓展,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编舞不仅是一种职业,它是我存在的意义,也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如果不能用肢体来表达我的情感,我不知道我的情感将如何释放。”

艾夫曼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舞蹈天赋,13岁开始编舞,16岁拥有自己的业余舞团,20岁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编舞系。1977年,年仅31岁的他,便率领一大批同样不安分的青年才俊,自立门户创建了列宁格勒新芭蕾舞团,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舞团自创始之初,就被看作是一股芭蕾革新力量,其艺术创作更新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绪表达和戏剧冲突推至极限,被认为达到了俄罗斯当代芭蕾的新高度。1988年,艾夫曼芭蕾舞团获得俄罗斯政府授予的“国家艺术团”,这是俄罗斯艺术团体的最高荣誉,同时享有此荣誉的还有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这两个世界知名芭蕾舞团。

艾夫曼是一位“哲学型”编舞家,他关注现代社会问题,热衷探讨人性本质,舞蹈对他来说,不只是身体上的拓展,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他善于从世界文学名著汲取情节要素,雕饰出情感炽烈的人物;他擅长将二十世纪的舞台艺术和现代电影表现手法与芭蕾融为一体,创造出丰富立体、极具戏剧冲突的舞台效果;他的舞蹈创作在为芭蕾寻求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寻找一种能够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身体语言。《纽约邮报》记者盛赞他为“芭蕾界的戏剧魔法师”。而他也以“心理芭蕾”定义自己的舞蹈风格。

艾夫曼芭蕾舞团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演绎文学经典,其艺术创作植根于深厚的俄罗斯文学,其《柴可夫斯基》、《堂吉可德》、《红色吉赛尔》、《俄罗斯的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海鸥》、《奥涅金》、《罗丹》、《超越罪恶》、《安魂曲》等芭蕾作品不仅展现了俄罗斯当代芭蕾艺术的最高水平,也蕴含着俄罗斯不朽的精神遗产和世界文化的智慧。艾夫曼说:“我们会挑选文学精品,然后提炼出一些理念,这样既通过舞蹈来表达作品的主要意蕴,也用文学经典来丰富舞蹈的意义和内容。”

对于为何选择《卡拉马佐夫兄弟》参演第三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鲍里斯?艾夫曼告诉记者:“这部舞剧非常特殊,它有非常明显的俄罗斯性格。我的初衷是向中国观众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伟大小说,同时也介绍我们著名的作曲家,如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除此之外,我更想让中国的观众朋友了解俄罗斯的现代芭蕾。中国观众已经非常了解俄罗斯的古典芭蕾作品,如《天鹅湖》、《胡桃夹子》,这次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则是俄罗斯的现代芭蕾作品。”

鲍里斯·艾夫曼表示,《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是他在一生中,通过巨大的焦躁的思想所进行的哲学探索的顶峰。“在过去20年,我一直反复确认这部关于这位伟大作家遗嘱的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相关性。《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舞剧继续和发展了心理芭蕾艺术,并努力完成另一个同样复杂的任务,即创造一部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探索相同的,拷问劣根性遗传和破坏性情感的舞台艺术。我拒绝将小说中的所有故事线搬上舞台,而是以编舞视角洞察人物灵魂,捕捉他们内心的挣扎。”

芭蕾艺术本就对演员的身体极限有着较为精准甚至严苛的要求。而艾夫曼芭蕾舞团的作品,则处处可见心理芭蕾充满想象的极限表达。观众的心时而被演员激情如火的热情和感染力炙烤,时而被充满哲思的丰富肢体语言带入矛盾的深潭。

艾夫曼在作品上重视技术和情感投入,在训练和挑选演员时,也有着特别的要求:“我们团不敢说已经形成一个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样的系统学派,但我们一直在实验和探索中。我们的演员有非常特殊的技术,不少舞蹈创作也是通过演员的情感而来的,是从演员内心生发出来的,这样的灵感会在我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产生,所以演员真实的感情会传递给观众,更具感染力。”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演之一奥列格·加贝舍夫的出色表现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排演艾夫曼的作品,对于演员来说,不仅要在身体上和情感上花很多的工夫,而且由于饰演人物的特殊性,要从多侧面来强调他的醋意、愤怒等情感。这是最难的一个方面。艾夫曼先生会让我们不断地探索每一个角色的细节,寻找他的行动动作,这是最需要下功夫的。”

艾夫曼则欣慰地表示:“舞团演员颇具智慧。为了更好地演绎文学经典,他们不仅要读原著,还要仔细观赏相关的电影资料和各种评论。我们改编成舞剧前的筹备时间非常长,我们非常关注怎样将情感更好地传递给观众。”

艾夫曼每年会带团去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几乎每场都是座无虚席,他觉得这是因为观众能通过舞蹈的语言,来看到人们最担心的和最重要的情感问题和人生问题。艾夫曼说:“当下,因为有网络、电视等平台的冲击,剧院吸引观众前往的难度越来越大。观众花时间和金钱来到剧院欣赏演出,我们就一定要提供给观众在别的地方无法体会到的情绪和理念,从而引起他们对心理芭蕾艺术的关注。”

对于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艾夫曼非常高兴地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的前辈在中国建立起古典芭蕾的基础,如今,中国芭蕾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而且我看到中国政府对芭蕾的发展也极为重视。我觉得现在时机成熟,你们可以把古典芭蕾、民族芭蕾、现代芭蕾融为一体,做成现代中国芭蕾。不过,这需要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舞蹈家,他需要把这三个学派融为一体,用他的创造力把它们统一起来。”

艾夫曼对中国芭蕾的发展有着非常美好的期许,他表示:“中国有非常伟大的舞蹈文化,同时我们能看到,中国非常重视发展现代舞蹈,我相信我们很快能够看到一个新现象,那就是‘中国现代芭蕾’!”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