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和其他的古寺名刹比起来,智化寺更像是一位看透了世事炎凉且大彻大悟的隐者,它道行高深却不张扬。
介于北京朝阳门与建国门之间,距离东二环路约200米的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内,有一处不起眼的红墙黑瓦寺院——智化寺。在同事的力荐下,我三次拜访了此寺,为之赞叹,赞叹其古建精湛,赞叹其艺术绝美,又赞叹其古乐之传奇。
智化寺现为北京文博交流馆,建成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坐北朝南,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家庙。繁盛时占地约有2万平方米,前后五进殿宇,分东、中、西三路,为皇城东部一处显赫的大型寺院。目前仅有中路建筑保存完整,南北进深近278.8米,东西最宽44.5米,占地仅存1万余平方米,在其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现共四进殿宇,依次分布为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堂等。
初次来智化寺时,不能完全理解“智化寺”名字的寓意,第二次参观时听智化寺管理人员解释,“智”指佛所特有的智慧,“智化”即以佛智度化众生之意。佛教认为,在见道以前尽管也有多种佛教修习,但尚未获得认识上的根本转变,仍属世间智慧,故名“有漏智”。而进入见道以后,经断惑、证理所得为“无漏智”,即断除了凡夫往来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证得佛教“真理”的智慧。
智化寺不但名字寓意深而且还堪称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处汇集古乐、造像、雕刻、彩绘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因此,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次到智化寺,犹如走在空明澄净之地,洗去了城市的嘈杂,到山门前便要反复拍摄那份沧桑感的门额。智化寺山门低于路面将近1米,规制质朴,看似普通的小庙,但是山门门额上的“敕赐智化寺”几个大字中的“敕赐”二字,让人不禁遐想这山门里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宝藏呢?
跨过山门,位于第一进院中轴线上的便是智化门,于是就选择先进去瞧瞧究竟。智化门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天王殿,里面原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驮,左右二厢以木栏区隔,前部哼哈二将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目前这些神像、佛座已毁损,现在此处用数字屏作为智化寺的历史沿革的陈列。在智化门前有两通石碑,刻有“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和“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两碑的造型和镌刻非常精细,特别之处便是赑屃尾和身之间的镂空,足可以看出雕刻的细致生动,这种形制在其他地方也是非常少见的。
从智化门出来后,用手机广角拍摄第一进院的全景,便可清晰见智化门东西对称而立的钟楼和鼓楼。忽然传来东侧钟楼的清越钟声。智化寺原本有三口大钟,钟楼二层正中悬挂明正统九年铸造的大铜钟,是时间最早、铭文最多、工艺最精湛的一口。后来听管理人员讲,为了保护钟,现在的撞击钟声是智能控制的,每当有参观者进入钟楼时,便会激活电子感应系统进行撞钟。
伴随着余音袅袅的钟声,走进第二进院主殿——智化殿。其面南背北,面阔三间18米,进深九檩14.5米,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五踩重昂斗拱,其角科亦如钟鼓楼,并列坐斗两个。装修为菱花格隔扇门窗,每间4扇。殿内正中和两侧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坐像,遗憾的是这些已移往他处。目前陈列的三世佛原存放在大悲堂,体量较小。三世佛后扇面墙上,装有一幅名曰“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的精美壁画。
从第二进院的主殿出来,便见到我最喜欢的藏殿了,几次来智化寺,都要在这里停留很久,静下来欣赏这传世的经典。藏殿中转轮藏与坛城藻井的布局设计独具匠心,雕刻彩绘精美华丽,展现了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藏殿重要的文化艺术内涵。藏殿,坐西朝东,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和东配殿大智殿相对,结构与大智殿相同。殿内因存一具北京仅有的明代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藏”(zàng),在这里是容纳收藏之意。这具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北京现存三副转轮藏,一副在智化寺藏殿,另两副分别在雍和宫和颐和园,它们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的要晚好几百年。
藻井,是智化寺美轮美奂的建筑工艺之一。它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的凹面。藻井看上去似一井圈,四周刻画图案彩纹,即藻文,故称“藻井”。
智化寺内原有三具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三组建筑内顶部。位于二进院的藏殿现保存着寺内仅存的一具藻井,其结构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自左右柁梁起,向上斜出,上面琢卷云、莲瓣各一层,皆方形;再上有一圈圆板像个井口,板之隅角亦雕卷云。其上有小斗拱五层,中央置圆板,书六字真言。它的外沿是方形,以覆莲形式层层递升,至最高处突然变仰莲,一尊毗卢佛像背西面东端坐于莲心之上,面貌庄严丰丽,做工精细,刻意工求。而藻井斜板上的彩绘佛像,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氛,共绘36尊,东西南北4个方向,每边9尊(第一层8尊,第二层1尊),均袒右肩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每个佛像均以工笔描绘,面容慈祥,神态沉静,手指纤细优美,手势各异。这些天花板上所绘的佛像很难为世人发觉,早已超越了建筑物彩绘保护装饰的本意,仿佛来自于佛国世界的神们正在此作一个短暂的停留。
智化寺万佛阁的藻井系斗八式,平面方形,井框外边长4.35米,内边长4米,四角以枝条区划成八角形,再置方格二重,相互套合成内八角。每格之边缘,饰卷云、莲瓣、栱科,空档儿而内置“八宝”。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游龙。中央圆心,一条矫健粗壮的团龙,蟠绕垂首,俯视向下,整个结构美奂绝伦。中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评论曰“万佛阁之藻井,云龙蟠绕,结构恢奇,颇类大内规制,非梵刹所应有。”遗憾的是,1930年夏秋之季,这具精美藻井被盗卖到其他国家,而智化殿藻井则被收藏于他国的博物馆内,目前只可以欣赏到它们的展示图片。
藻井无奈地离开了故乡,站在藏殿的转轮藏前,抬头仰望仅存在这里的藻井,不禁心生期待,企盼那些久违的辉煌艺术品可以早日回家团聚……在藏殿了解并欣赏了藻井艺术之后,来到智化寺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如来殿、万佛阁。如来殿、万佛阁矗立于智化寺第三进院落,一底一楼,同一建筑上下异称。周围院落空旷,殿前的两座无字石碑,龟趺螭首,与东面的明代古槐相映成伴。最后一次来智化寺正巧赶上下雨,人疏寂静的院落越发显得古朴肃穆,站在殿内,有种被震撼的欣喜。
在智化殿和如来殿停留时细细品味、研究这不同凡响的明代建筑,为之赞叹不已。作为明代一座较大型的寺院,智化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典型的明早期特点,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廊院式的结构。前院山门之内,钟楼和鼓楼左右对置。主殿院为一门两殿,即智化门、智化殿和如来殿。智化殿前左右为大智殿和藏殿,大智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藏殿内有一具藏经的转轮藏,这种配置体现了明代官式寺庙建筑“左观音殿,右轮藏殿”的典型特征。此布局强调了毗卢阁的重要性,形成了毗卢与观音、观音殿和轮藏殿相匹配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承袭了明初南京“天界寺”的部分特点,是明代皇家寺院等级较高的典型代表。
驻足许久于智化寺的精湛古建筑,恰逢上午10点,从智化殿传出了袅袅的智化寺京音乐。踱步而至,聆听一番这空灵神秘的音乐,在现场不但可以听,还可以坐下来观赏现场表演。
智化寺的音乐为什么被称作“京音乐”?为什么这种音乐能代表“京”味?这是许多想了解智化寺京音乐的人首先会提出的问题。“智化寺京音乐”即“智化寺音乐”,据了解,中央音乐学院的佛教音乐专家袁静芳教授在她的学术论著中均使用这种提法。同其他北方佛教音乐一样,智化寺的音乐分为“音乐门”(笙管乐)、“禅门”(声乐)和“法器门”(打击乐)3个部分,袁教授将这3类统称为“智化寺京音乐”。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京音乐向外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称为“京音乐”。
历史上,智化寺京音乐由僧人代代传承,清康熙年间的容乾和尚是智化寺第15代艺僧,是智化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艺僧,现传承至第27代传人。智化寺京音乐不仅是指在智化寺这座寺庙传承下来的音乐,更包含曾经在北京东城、南城10余座擅长音乐佛事的寺院中传播的笙管乐,其中以智化寺为传播中心。它集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于一体,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仍保留着原有风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京音乐则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那一首首古老的旋律,曲调庄重典雅,曲谱珍贵神秘,曲牌古老丰富,传承严谨有序的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
三次的拜访,满足了欣赏智化寺古建筑的营造之美,领略智化寺京音乐的清音雅韵,但我不会止于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华夏先民的无限智慧之中,我会继续探索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瑰宝,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部分考证资料由智化寺管理处提供,并参考《古刹智化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
咨询电话:010-65253670、010-65286691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16:30停止售票)
京音乐表演:智化殿内,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
乘车路线:乘坐44、58、142、200路雅宝路站下,24、674路禄米仓站下;地铁建国门站出A口向北、朝阳门站出H口G口向南、灯市口站出C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