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珍贵档案首次公开 670余件档案“见证”北京

  • 2019-06-06 13:16:06
  •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刘冕  6月9日,国际档案日当天,位于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的市档案馆新楼将启用。市档案馆将首次设立常设展——《档案见证北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档案、侯仁之先生《北京建城记》手稿、1988年关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庆典时制作的“北京之歌”彩车模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模型等670余件档案展品登场讲述“北京故事”,其中近半数展品是首次公开亮相。

“人档”双入口保证安全

新档案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10层,地下2层,是方圆两公里内最大的一处文化设施。新馆设计采取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汇集了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服务公众等诸多功能。

新馆南门正对马路,人流相对集中,因此人流量少的北侧将作为档案库房区档案专用入口,建筑南侧为人流主入口,设置档案技术用房区与档案利用大厅。建筑中间为展览会议交流区。同时,新馆8层中央还布置了屋顶花园,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

新馆还配备了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含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还有楼宇自控系统、信息导引发布系统等。市档案馆介绍,新馆还安装了档案防磁消毒冷冻灭菌设备、风淋室、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档案库房全部采用机电一体化的组合式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等。

7条线索讲述“北京记忆”

扩容的新馆特设了6个展厅。其中,最大展厅面积达1200平方米。

常设展《档案见证北京》展出670余件档案,审判川岛芳子的档案等均是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分为“先哲营城”“图说北京”“古都风韵”“时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筑梦”7部分,以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大观为主线,讲述“北京故事”。“档案馆的馆藏优势是民国后的内容。”策展人王兰顺说,重要历史节点的档案都会展出,最近百年来的“北京记忆”基本不会断点。

展览中有不少实物档案,比如当年从方砖厂75号征集到的蛮子门。经考,这曾经是民国地理学会会长的家门。它旁边陈设着标准四合院的图纸等。此外,1988年初,由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中央办公厅调研室7单位组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当年涌现的新型科技企业进行调查后书写的报告也在展柜中。

布展时,档案馆兼顾“看热闹”的和“看门道”的参观者,选择图文并茂的展陈方式,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

一批“电子档案”也将在展览中亮相。“以往,一份完整的档案多是选取经典的几页,被陈列在展柜中展示。这一次,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屏读‘全卷’了。”王兰顺说,展厅还会布置视频展示区,让观众饱览“北京记忆”。

展览还包括一组“胡同声音”类的档案,这将是市档案馆的首批声音档案。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