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昂
展览: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
展期:2018年9月6日至12月9日
地点:首都博物馆西区一层B展厅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俘虏,其后耶律大石在中亚建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契丹族的政权延续了三百余年,春水秋山,风云叱咤,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对于世界历史影响也特别深远,俄语及东欧斯拉夫语系语言中一直用“契丹”指代中国。
五京备焉
契丹盛时,“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辽史》),大辽“五京”也随之次第而建。五京并峙,见证了契丹人雄踞北国、虎视中原的历史进程。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哪些特点?不妨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在270件珍贵的文物中,寻找那个时代更迭中的天下分合、王朝盛衰、族群融合、礼俗信仰,从中窥见契丹王朝的历史剪影。
辽代设立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又以五京为中心,划分统治区域为五道。《辽史》记载称:“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这种记录也许有所偏差,但是也反映出五京呈现多中心发展态势,又有所分工:上京是政治中心;南京、中京是经济中心;西京靠近邻国,所以偏重军事防御。
辽代把今天的北京叫“南京”,在被称作“南京”的日子里,北京是辽国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富庶的区域,有“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的说法,当时城北有个大巨型市场,据记载“陆海百货山积”。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北京开始成为中国北部政权的首都之一,为其以后发展成全国大一统政权的首都奠定了基础。2018年是辽南京建城1080周年的重要纪年,看得出来,首都博物馆在该时间节点举办“大辽五京”展览含有纪念意义。
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是游牧、渔猎文化在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所谓捺钵,即“住坐处”或者“行在”的意思。辽国虽然有五京,但是,辽国的皇帝并不常住京城,他与重要的朝臣一起,随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钵地。捺钵活动除了捕鱼、打雁、狩猎、避暑外,还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讨国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接纳附属国和附属部族的贡品等政治内容,因此,辽国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是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而游移的。
四时捺钵分春水、清暑、秋山、坐冬。春天,万物复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吃鱼好时节。大辽皇帝行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春捺钵地进发。在鸭子河附近,他们扎下大营,此时河冰未化,侍从们凿开冰层,用一种特制的大钩把驱赶到冰窟窿处的大鱼钩上来。皇帝与百官以及前来朝贡的各部落首领们吃鱼宴,载歌载舞,庆祝春天的到来。等天气再暖和一些,候鸟飞回,春猎就开始了。春猎的主要活动是捕猎天鹅,探骑一旦发现天鹅的栖息地,就举旗示意,一人敲打扁鼓把天鹅惊吓飞起,另一人立刻放飞海东青去追击,此时皇帝搭弓射箭把天鹅射落。侍从捡起天鹅,用随身携带的刺鹅锥挖出天鹅的脑花犒劳海东青。皇帝射下的“头鹅”被用来祭祀祖宗天地,其余的就烧烤来吃掉。大家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把鹅毛插在帽子上,弹奏起乐器围着火堆跳舞歌唱。
到了夏天,皇帝去吐尔山的夏捺钵避暑。山谷中有常年不化的冰雪,因此十分凉爽。皇帝就在这里召开一年最重要的议政大会,南北的面官们纷纷前来面见皇上,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秋天是围猎的黄金季节。有一次辽景宗在秋捺钵,听说附近山中老虎经常下山惊扰村民,就亲自率领部下围捕射杀。老虎毕竟不常有,秋猎最常见的还是射鹿。皇帝和侍从隐藏在山林中,鹿通常会在夜里出来寻找盐水,这时侍从们就吹响号角模仿鹿鸣,等鹿群渐渐聚集起来后进行猎杀。有时候,人们还会利用猎犬和猎豹帮忙驱赶猎物。秋猎声势浩大,异常激烈,亲历过这种场面的汉人官员都惊叹不已。
冬天北方非常寒冷,大辽皇帝就迁往南部比较暖和的冬捺钵过冬。皇帝在冬捺钵的主要工作就是接见各个国家的使臣,其中就包括每年来进贡的北宋使臣。由于要担负重要的外交功能,所以冬捺钵的行帐通常都搭建得华丽气派,用锦缎包裹大帐的柱子,兽皮做地毯,铺着黄龙锦绣的宝座,庄严无比。
捺钵制度,不仅对辽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影响了后世的金、元、清三朝,正如辽史学家傅乐焕先生所言:“其制亦不限于契丹一族,金元满清,亦自北起,生活习俗大同,捺钵遗迹,尚可考见。”
制度创新
除了四时捺钵,南北面官也是辽代独具特色的制度之一。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契丹就开始南下蚕食中原,至辽太宗耶律德光,借着中原后唐政权内讧的机会,帮助反叛的石敬瑭灭唐建晋,从而取得了燕云十六州。面对新获得的土地和人口,契丹统治者依据他们从唐朝和渤海国学来的经验,创造性的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国策。北面官由契丹贵族担当,南面官由汉人担当。各自按照本民族特点,依照原有制度进行管理。比如汉人仍旧沿用唐朝时期的郡县制和农耕制,而契丹族则依然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风俗。这种灵活的“二元化”统治方式,对于区域内民族融合是有大有好处的。
辽代在制度方面多有创新,特色鲜明,但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上,与同时期的北宋保持一致。南北双方都有皇帝,因而又有北朝、南朝之称。根本制度的一致与趋同使得南北双方在政治理想、社会价值、道德风尚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夹在唐、宋两大文化高峰之间的辽代,在面对强悍的汉文化,主动或被动地包容和吸收,而这些文化菁华当之无愧地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展览中可以看到中原神话里的四神、三足乌,唐风浓郁的金银器,以及北宋的官窑瓷器;还能看到契丹“民族风”文物,由皮囊壶发展而来的鸡冠壶,绘有马、鹿纹饰的瓷器,还有细眼睛高颧骨的契丹人面具。
展览中展出了北京地区韩佚墓出土的文物,韩佚名气不大,但他的爷爷韩延徽却非同一般。在建立世袭制的过程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受到汉文化影响。赵志忠《虏廷杂记》中记载:“有韩知古、韩熲、康枚、王奏事、王郁皆中国人,共劝太祖不受代。”韩熲即韩延徽,他是幽州人。公元907年,刘守光囚禁父亲刘仁恭,自立为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掌权后连年征战,实力日渐衰弱,想结契丹为后援,就派遣韩延徽出使契丹。辽太祖召见韩延徽后认为他很有才能,于是委以重任。《辽史》记载说:“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还记载说:“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1981年,在北京八宝山发现了韩延徽孙子韩佚墓,此前还出土了《韩资道墓志》、《王师儒墓志》等与韩氏相关墓志,它们的发现对于研究韩氏家族、北京史、辽史均有补益。
塔寺巍巍
历史上有个说法叫“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辽代统治者推崇佛教,到了“佞佛”的程度,使佛教在中国北部得到了辉煌发展。大量的皇家赐予、信徒的供养,寺院经济繁盛发展,高大的寺院建筑星罗棋布于帝国的都会州县。通过寺院俗讲、浴佛、荼毗火葬、千人邑等活动,佛教浸润到整个社会。从好的方面说,佛教在当时成为重要文化纽带,促进了民族融合,而且留下很多文物,我国北方现存的一百多座辽塔,以及著名的辽代八大木构都是那个时代的珍贵遗存。
“京都繁盛谁比矣,十二楼台重重起”,借助考古发现与相关文献,我们得以重见大辽五京重重楼台之一端、烂漫物华之片羽。面对穿越时空、静置眼前的如许美器,历史可资追溯、品味和借鉴的功用悄然而至——有关契丹族的神貌、辽代兴衰的轨迹、历史关键人物的命运、文物的器形纹饰、现存的遗址遗迹等,这些想必您都会关注、欣赏、沉思甚至追问过。这次展览保持了首都博物馆一贯精心布展的作风,信息全面、叙事清晰,观展体验极好,还等什么,快去首博一睹“大辽五京”的风采吧。
导览
“万岁台”:皇兄王弟们的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说起辽东京,不得不提一个人——耶律羽之。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最早的参军之一。阿保机灭渤海国后,以渤海故地为东丹国,立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耶律羽之辅佐耶律倍共同管理东丹国。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耶律羽之便上奏表章,建议以此地建都,一是因为渤海是军事重地,需要加以控制;二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适于人们居住。辽太宗听取了他的建议,修建了辽东京。
1992年7月,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山一座大型的辽墓被盗,确认墓主人就是辽东丹国左相耶律羽之。随后,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阿旗文物管理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精美文物。
金花银“万岁台”砚盒出土于该墓。平面略呈梯形,盒身内套一层素面银片,盒底有花式足13个,周边錾刻忍冬卷草纹。盒盖盝顶,正面下端錾刻波涛,中部模冲腾龙,三枝立莲穿绕于龙身,其中一朵盛开,经龙嘴衔立于龙头顶部,花蕊之上竖刻“万岁台”三字,上端錾刻远山浮云,一轮骄阳冉冉升起。盒盖四边錾刻牡丹、环形花纹。盒内装箕形石砚盒。“金花银”是仅在纹样上局部鎏金的工艺。
“海东青”:一只鸟引发的兴亡更替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海东青”鎏金铜饰片为海冬青正面捕猎形象,双翼张开,利爪扑地,线条流畅。饰片周边亦有钉孔,为小帐装饰。
海东青属于鹰隼类飞禽,出产于乌苏里江畔,尖喙利爪,雄健异常,能捕捉比它大几倍的天鹅。辽国王室、辽国王室、贵族对“海东青”非常喜爱。王室专设鹰坊子弟以蓄养“海东青”。女真族为辽国进贡海东青而不胜其苦,因致于叛。
辽统治者每年都向女真人索取贡品。由于辽国诸帝都嗜好游猎,作为捕猎最佳助手的海东青便成了贡品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为了抢到到最好的鸟儿,女真各部落不得不去强攻本是同族的其他部落。女真人几乎抓尽了境内的海东青进贡给辽,却仍然不能满足贪婪的辽国统治者。
契丹贵族除了向女真人榨取海东青和财物外,还要他们献美女伴宿,既不问出嫁与否,也不问门第高低,任意凌辱之,称之为荐枕。这更加激起了女真人的无比仇恨。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昏庸残暴,治国无方,导致民怨四起。面对即将崩塌的帝国大厦,天祚帝毫无察觉,依旧日夜玩乐。据史料记载,天祚帝爱好打猎,出猎时喜欢让海东青和猎犬紧紧相随。由于海东青是捕猎能手,天祚帝便强令女真人捕捉大量海东青进贡。而此时的女真诸部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逐渐统一,完颜阿骨打对辽国腐朽残暴的统治恨之入骨,暗中发誓要灭了辽国。
高级腰带:官阶身份的象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在隋唐时代,玉带是官阶地位的标识,是一种几块到十几块玉片镶缀的腰帶,材质上以金玉结合的方式最为尊贵,数量上以十三块玉带板为最高。隋唐时代,空前开放,异域文化对中国本有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蹀躞带即是其中的例子,流行于北周至初唐,每块玉板的下方有带环的称之为蹀躞帶,带间的带环,用于悬挂刀剑弓箭等等,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蹀躞”一词本意是小步快跑。
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唐墓曾出土过一条蹀躞金玉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这条蹀躞金玉带应为隋炀帝生前佩戴之物,除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身份,也彰显他对衣着打扮的讲究,也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彩绘汉白玉释迦佛涅槃像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释迦佛舍利塔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西北隅。建于辽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1047-1049年)间,由辽兴宗耶律宗真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在20世纪末对该塔维修时,从塔刹的天宫中发现了一批辽代佛教珍贵文物。
波斯玻璃瓶:
丝路上的外国货
(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天宫出土)
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玻璃器皿,当时只有有色玻璃。约公元前1000年前,我国制造出无色玻璃。由于瓷器制造业非常发达,玻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西亚的一些国家却非常重视玻璃的制造,经过多年的努力,当时的玻璃制造工业已经可以与现代的工艺相媲美。
这件玻璃制品就来自波斯地区,圈足,弧形腹,细颈,口似鸟首,上安子母口式金盖,柄上立短柱,似鸟尾,整体造型如一只昂首蹲坐之鸟。瓶内立一长颈弧腹小瓶。此瓶呈淡绿色,极轻薄,晶莹透明透明度非常高,接近于现代玻璃。在唐代玻璃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到中国,由于难得一见,所以只有贵族使用,寻常百姓无缘得见。摄影/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