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龚正龙 实习生丁斯佳)水波纹银盏、汉代青铜独角兽、彩绘骑马男俑、鎏金铜骑马俑、鎏金镂刻吉祥纹饰马鞍……7月28日下午,由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等共同举办的《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将在河北博物院展出。怀着对茶马古道的无限憧憬,在工作人员还在布展时,笔者提前走入河北博物院,对《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进行了现场探访。
340余件(套)文物,见证茶马古道异域风情
圣洁的雪山耸立天边、汹涌的河流在身畔咆哮、悠长的马铃声回荡在深谷……对于茶马古道的风景和历史,您或许有所了解。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交通“生命线”,源于古代西部边疆的茶马互市,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蕴藏了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展厅,笔者见到一尊鎏金铜骑马俑正在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取出。这是一匹体壮膘肥的马,昂首站立,两耳竖起,后腿作蹬跃状,动感十足。骑马俑两手平举,目光前视,双腿跨在鞍上,作勒缰状。“这是国家一级文物,通高59厘米,长61厘米,1972年出土于西林县普驮粮站,其中马尾是单独铸造的,工艺十分考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大家看,这尊佛像绚烂夺目,文化意义非凡。”探访中,一尊摆放在展厅显著位置,闪闪发光的站立佛像引人关注。来自云南省博物馆的樊海涛告诉笔者,这是一尊茶树木雕佛像,通高1.9米,是19世纪末期的文物,呈现了藏传佛教中释迦牟尼的形象。佛像由一根茶树的主干雕刻完成,身形完整,袈裟上镶嵌许多琉璃宝石,可谓流光溢彩。专家初步判断,这尊佛像在国外制造生产,其工艺来自泰国和缅甸,是茶马古道国际贸易交流的产物。
展厅中,一件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月牙形金饰牌也格外吸引人,金饰牌整体呈半月形,上用小金珠勾勒出变形鸟纹。饰片周围饰有一圈金环,其下缀挂由四片半圆形金片组成的瓜棱形坠饰。“这件器物从纹饰、工艺、器形上看,与阿富汗席巴尔干黄金冢出土的金器较为相似。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细金工艺及其传播与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正在布展的专家介绍说。

7月28日下午,《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将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图为展品鎏金铜骑马俑。
五大展览板块,讲述茶马古道繁华历史
茶马古道是一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更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为中华文明注入了一股充满风沙和日光的坚毅力量。笔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整个展览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半月地带•早期文明”“通达海路•汉唐古道”“茶马互市•茶风盛行”“贸易兴盛•民族融合”“走马滇藏•古道撷珍”,较系统地反映了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汉代开始培植茶叶,唐时饮茶之风兴起。茶叶经巴蜀顺长江而下,随着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茶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在“茶马互市•茶风盛行”展区,笔者见到了许多银碗、茶杯、茶盏、银托。四川博物院院长业务助理李江涛介绍说,这次带来的文物很多都是茶具,其中一些具有典型宋代装饰艺术的特征。
饮茶风俗兴盛后,茶叶贸易迅速发展。宋代以后设立茶马司,专门负责与民族地区的茶马贸易,于是“茶马互市”应运而生。
李江涛介绍称:“当年,茶马古道上每一位背夫的肩背上都要负重两三百斤的茶砖。他们一旦背上茶砖,就要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展厅内的票据、马蹄钉、背架、丁字拐等历史实物深深地触动了笔者。当年的商贸交流,全都靠商旅们一步步跋涉,很多时候都是在垂直峭壁上挖出的凹槽小路上艰难前行,马蹄上的钉子几天就要更换一次。正是那些千百年来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的勤劳朴实的人们,带来了茶马古道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
“尽管这些文物来自个不同的省区,但通过精心组合,让茶马古道以一个整体形象呈现出来。希望人们不仅仅看到文物,而是能够整体把握茶马古道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分量,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这才是这个展览最现实的意义。”来自内蒙古博物院保管研究部的肖老师表示,当下,“一带一路”建设让昔日茶马古道沿线地区再一次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相信因茶马古道缔造的传奇将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