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谱系
第一代 张兰、郭八 生卒年不详
第二代 张起发 生卒年不详
第三代 张福来 生卒年不详
第四代 张凤祥 生卒年不详
第五代 车明岚 生卒年不详
第六代 连仲义
曹桂敏 生卒年不详
第七代 常文忠 1956年—已故
第八代 刘齐 1957年—今
作为天津市井颇为常见的一道早餐吃食,锅巴菜可以说是非常普及,而其由来却有一段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在西北角有一家张记煎饼铺,由张兰、郭八夫妻两人经营。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回京时,途经三岔河口,上岸赏景,路过位于西大湾子的张记煎饼铺前,提出要吃煎饼卷大葱。吃得兴起的皇帝,随口说要汤喝,可煎饼铺从不卖汤,情急之下,郭八将煎饼撕碎放进碗中,淋上香油、撒上盐和香菜,并冲入沸水。
而这碗偶得的汤却深得圣心,皇上当场赐名“锅巴菜”。第二天,宫里有人来送赏银,在门口高声道:你的大福到了……从此,张兰夫妇将“张记”改为“大福来”,将煎饼铺也改为锅巴菜铺,同时,逐渐将小米黄豆的山东煎饼,改为绿豆大米的天津煎饼,并配以素卤、小料等,成为最初形态的锅巴菜。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大福来传承到张起发手中。为了在竞争中突围,张起发首创了大、小卤,香菜根炝锅和卤香干片三项工艺。至此,奠定了大福来锅巴菜的领军地位,其制作工艺也基本定型,世代相传。
“原料都是选用上等的绿豆、大米,用清水浸泡,水磨加工成浆,然后摊成薄似纸张的圆煎饼。然后将锅巴切成柳叶状。用祖传配方制成小卤,再配制成素香扑鼻的锅巴菜大卤。”历经变革的大福来,如今成为天津大福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朱震介绍说,锅巴菜的小料有香菜、芝麻酱、腐乳、辣油、卤香干片等6种,而制作工序则有14道之多,“基本工艺都是遵照传承来的,卤子里要用的五香粉、大料面都是自己加工而成的”。
除了锅巴菜,大福来还在保持天津早餐食品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产品,不断探索现代人的“食味特色”,研究出了6大类72
个品种的小吃系列。“菱角汤、小豆粥、豆浆果子、面茶,可以说,传统天津早餐我们这都有,而且,咱大福来系列小吃还是‘达沃斯文化晚宴’的必备食品。”朱震说。
撰文/吴彦 通讯员 王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