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什么?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外,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且从古至今都很有讲究。自古有“吃清明”的说法,这吃清明可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吃,是根据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进行的,且因地而异,各有各的特色。比如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苏州的青团、上海的腌笃鲜等。
寒食十三绝
说到清明美食,不得不提一下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为纪念介子推,以前讲究三天不开火,吃寒食。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姜丝排叉、螺丝转儿、硬面饽饽、糖卷果、豌豆黄、艾窝窝、马蹄烧饼、焦圈、馓子麻花、驴打滚、蜜麻花、糖火烧、芝麻酱烧饼。不得不说,老北京吃的真讲究!
姜丝排叉
因把姜末掺入面中炸成排叉儿而得名,也叫姜汁排叉儿、或姜酥排叉儿。这也是老北京传统小吃,源自于满族和回族的茶菜。茶菜是满族、回族的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有一套上菜流程,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而回族人按教义不得饮酒,宴席时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螺丝转儿

这是一种面食,应该算是火烧的一种,也写成螺蛳转儿,因其外形酷似螺蛳而得名。是用半发面抻成细条,放入芝麻酱与花椒盐,盘成螺蛳状,先烙后烤而成。吃起来是一丝一丝的。过去的铺子,常将当天卖不完的螺蛳转儿再烤一两次出售,叫“干蹦儿”,用手一拍就碎,吃着崩焦酥脆。
硬面饽饽
硬面饽饽是一种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烧,入口有咬劲,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硬面饽饽是过去特定环境下“大人的零食儿”,“过去人夜里打牌,饿了,从走街串巷的小贩处买来硬面饽饽,一边打着牌一边嘴里叼着。”老舍的《正红旗下》就有硬面饽饽的情节。但又甜又硬又干的硬面饽饽,未必符合现在大众的口味,何况制作工艺又复杂麻烦,因此逐渐失传。
糖卷果
糖卷餜其实是一道药膳,主料是山药和大枣,再配以青梅、桃仁、瓜子仁等,先将食材剁碎,然后用油皮裹好上锅蒸,蒸得后切成块儿,下油锅炸成焦黄色,然后用桂花、白糖熬成糖稀,把炸得的卷餜裹上糖汁,之后撒上芝麻和白糖就行了,不但好吃,而且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豌豆黄

豌豆黄儿在北京小吃里名气很大,是一种标准的冷食食品,有人说豌豆黄是清宫里传出来的,其实不是,只不过是去清宫御膳房里“镀了一下金”。豌豆黄本身是民间小吃,在清朝时传入宫廷成为御膳,后因慈禧爱吃而声名远扬。民间的豌豆黄儿不是很细腻,称为"糙豌豆黄儿",传统的做法里面有红枣肉,所以又叫小枣豌豆黄儿。而宫廷御膳的豌豆黄儿做工更讲究,口感也 细腻,被称为“细豌豆黄”,里面加了白糖和桂花,凝固后切成菱形小块儿,上面放几片蜜糕,放凉后食用,口感香甜、纯净细腻、入口即化、清凉爽口。
艾窝窝

艾窝窝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马蹄烧饼
两层薄皮,内空,形似马蹄,最早是由山东济南传至北京的,到目前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现在基本已绝迹了,因为它是用吊炉烤制的,炉里还需要有模具。
焦圈

焦圈是一种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点,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北京小吃中,焦圈最受男女老少喜爱,老北京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质地酥脆,香甜可口。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以黄豆面為其主要原料,称为“驴打滚”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黄豆黏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糖火烧
糖火烧是满族传统小吃,已有300多年历史。因其制作时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大顺斋的糖火烧,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访的外国政要还特意带它回国呢。
芝麻酱烧饼
芝麻酱烧饼是中国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小吃,香酥味美。现在也很常见。
建议:您要想尝尝,不妨去护国寺小吃各门店,味道比较正宗。
老北京寒食十三绝排场不小,其他地方的美食名气也不小。不信,您来瞧瞧~
青团

提到青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原来都是苏州一带必吃的,随着网络和交通的发展,北方想尝尝青团也方便了。
清明时节,苏州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以前只有清明前后才有,所以又称为清明果。苏州的青团子颜色鲜艳,翠绿欲滴,光看着就十分的有食欲。如果你以为这绿色是由人工色素染成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苏州的青团采用艾草或浆麦草等野生植物捣烂后与糯米混合后揉制而成,十分的香甜软糯,据说还有养生保健的神奇功效。
建议:您若是想尝尝青团的美味,不妨去稻香村门店购买,虽然有些超市也有,但味道就差了一点。
腌笃鲜
这是上海人爱吃的一道菜,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腌笃鲜这道菜最精华的就是春笋,用上海人的话来说:“春雨里,即将破土而未出土时的春笋,味道最鲜美。”当然除了鲜嫩的春笋外,最不能少的就是黄金搭档咸肉了,将咸肉与春笋一起煮开后,用小火慢炖而成,不放任何调味料,那鲜美味道一定能征服你的味。
就这道菜的做法,用冬笋还是春笋,加不加百叶结等,在吃货界里引起不少争论。但是对于上海人来说,家里做的就是最正宗的味道,哪个美食家的菜谱都不管用。上海小囡记忆里一定有这道菜,儿时的味道长大后依旧记得。
建议:这道菜建议您前往上海小南国尝尝,上海菜还是要去上海菜馆嘛!
地址: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贵州大厦正西面)
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雕蛋”则仅供玩赏。这个您在家就可以实现啦!
各地的美食数不胜数,尤其清明时节,都有当季的食材做成的佳肴,比如艾糍、清明饭、子推馍等。这些都是民间美食,虽尚未形成门店规模,但不妨碍我们对美食向往的心!清明假期到啦,带上家人去品尝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