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传统节日,北京稻香村门店前排起的蜿蜒长龙,已成为京城一景,刚刚过去的中秋也不例外。中秋节当天,北京稻香村各个门店都排起了长队,原本二十多种口味的月饼,刚到下午就只剩下两三种口味了。现场销售的火爆场面更是堪比新年大采购的场景。
受消费者欢迎的,不仅是大家熟悉的五仁、莲蓉等传统月饼,还有北京稻香村今年新推出的跨界“网红”月饼。这款月饼联名故宫淘宝,以“玄墨”为基调,饼皮取材自乾隆皇帝御笔题画诗墨,有“皓月彩云”“白鹤”“腊梅”“竹子”等图案,馅料的选取则基于传统“五色观”,精致又颇具诗意,上线不久即告售罄。
对于北京稻香村来说,类似的“网红”产品近年来推出了不少,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这家百年老字号何以“活力满满”,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日前,长安街知事专访北京稻香村董事长兼总经理毕国才,探寻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精髓百年传承
67岁的北京稻香村掌门人毕国才,在这里工作已有34年,见证了这家百年老字号伴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毕国才回忆,在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稻香村响应中央“振兴老字号”的号召重装开业,凭借选料精、做工细,把招牌越擦越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时,北京稻香村还把极具特色的速冻饺子、速冻馄饨、莲蓉月饼三种产品送进了奥运村;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北京稻香村积极拥抱互联网,近年来线上销售额年均增幅超80%。今年中秋仅月饼一类产品,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就超过7000万元……
时代在变,北京稻香村为何能够一直紧跟步伐?毕国才认为,这是北京稻香村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工匠精神。
对毕国才来说,工匠精神是要把自己“打碎”了,糅在事业里,再重塑成型。而体现在北京稻香村的产品中,则是精挑细选的原料、百年传承的工艺。
就拿北京稻香村的京式月饼来说,核桃仁要选山西汾阳、孝义的;杏仁,只要河北承德的;青红丝优选桂林出产、用橘皮制作的,这样的青红丝皮质细腻、光亮,色泽鲜艳。这些原料要成为京式月饼的“馅料”,都需要人工打制而成,才能保证果仁完整,避免机器操作破坏食材的颗粒感。
“北京稻香村正是凭借着一股子的工匠精神,过硬的质量,几经沉淀,传承了上百年,至今依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毕国才如是说。

创新焕发生机
成本不断上升、竞争日益激烈……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千余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20%到30%的企业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中,60%到70%的老字号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展停滞。
许多老字号企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难以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难以避免地遇到了瓶颈。
毕国才早早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认为老字号企业从产品、制度到经营方式、经营理念,都应该符合现在时代的需要,甚至超前于时代需要。为此,他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生产研发部,鼓励全员参与创新,并告诉大家,“创新不怕出错,就怕不行动”。
此后,北京稻香村推出了不少“爆款”,特别是去年亮相的子品牌“稻田日记”,刚一开业就成为“网红”,吸引不少“90后”“00后”前去打卡。
“稻田日记”主打“中国风”甜点,产品多为专门研发的新品,颜值高、尺寸小,精致可口,是下午茶的好去处,一举打破了年轻人对稻香村“传统、老气”的刻板印象。
老字号的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要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毕国才认为,传统文化为北京稻香村的创新注入了精神支撑,反过来,稻香村的产品也要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北京稻香村在中秋节前夕开展了京式月饼DIY活动,由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翻毛月饼”的制作工艺,使年轻一代能够更多亲近这一传统技艺。“翻毛月饼”据说源于宫廷,之所以被称为“翻毛”,是因为其外皮层次细密,出炉后放于桌上,轻轻拍打桌面,月饼外层白色酥皮即如雪白鹅毛一样轻轻飞起。看了北京稻香村师傅的制作手法后,现场的年轻人有样学样,纷纷动手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事实上,北京稻香村近年来坚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点,此前就结合二十四节气推出“立春咬春卷”“立夏陈皮饼”“立秋肘子”“大寒消寒糕”等24个应节食品,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味道,唤醒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老字号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毕国才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创新的是“术”,是产品、工艺、经营模式、营销手段等等,而坚守的是“道”,是百年风骨和文化精髓。
当下,北京稻香村仍面临来自市场的全新洗礼和考验。毕国才强调,北京稻香村正面临“二次创业”的关键节点,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做传承文化、坚守“初心”、不断创新的老字号,不仅当得了“网红”,还要做到“百年红”,守护好这块金字招牌。本报记者 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