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三里河地区所拥有的全部小饭馆,另外在三里河百货公司的门前还有一家公私合营的小商店,店铺里仅仅摆放着两张八仙桌子和几个木凳,那是专门为那些蹬三轮,拉排子车的脚夫喝酒准备的,但那小合作商店,只提供简单的酒水和诸如油炸花生米等的一些下酒的小菜,并不提供炒菜和主食。这大概就是整个三里河地区饭馆及酒肆的全部。这种情况一致维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所改善。
1.当年,京城的副食业、餐饮业远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像我们家所居住的西城三里河一区附近,因为已经距内城有三里之遥,因此,那儿的副食业和餐饮业就更加不发达。至今我还记得,从儿童医院西门至玉渊潭公园东门外那条几里长的三里河路上,一共也没有几家小吃店或饭馆。由于靠近回民区,因此,在那为数不多的几家饭铺中,还是以回民饭馆为主,汉民饭馆就更是少之又少。现在我还能记得我去的次数较多的饭馆,名字叫“回民食堂”,这也是方圆几里之内最大的一家饭馆,平房,大堂内挺宽敞,大约能够摆放得下十几张八仙桌的样子。那儿早、中、晚三餐全都供应,早餐有炸油饼、糖油饼、炸糕、炸糖耳朵,白豆浆、甜豆浆、稀粥、豆腐脑、炸豆腐等品种,中、晚餐有炒菜和散装啤酒等的供应,冬季有涮羊肉,这在当年可算做一道很硬的硬菜了。这间回民食堂大约在七十年代初被搬迁走了,但我并不清楚它迁往了何处?在它所空出来的经营场所里,不久又迁入了一家新的饭馆,那饭馆的名字叫“河南饭庄”。到了八九十年代,根据新的市政规划,原本开设饭馆的那一片平房被推倒,在那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六层的楼房,那楼房的三、四、五、六层是旅店,旅店的名字叫“贵阳市政府驻京办事处”,一、二层原来用作开饭馆的地方,开设了一家“京沪食品店”。“京沪食品店”因经营不善倒闭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家“贵阳饭庄”,还记得那儿最有名的一道菜是“花江狗肉”。但那地方现在已经归了同和居,据说是间京城的老字号,因为它的价格偏高,至今我还没有去品尝过。
2.盛夏酷暑话“扒糕”
算来已经50多年未见那些在盛夏季节推着扒糕车子穿街走巷叫卖的小贩啦;就是在北京城里的一些小吃店,夏季经营“扒糕”这种老北京传统小吃的也很少。这倒使我越来越怀念那些昔日卖扒糕的小贩,特想在盛夏酷暑之日痛痛快快地吃上几碗扒糕。确切来讲,扒糕应该是老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是清凉爽口、开胃解暑的食品。昔日老北京城的夏季,扒糕和凉粉儿是深受百姓欢迎的小吃。扒糕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先把荞麦面调和成稀糊,将其倒入煮沸的水中,关火后搅成团儿过凉水成面坨。吃时,用刀从面坨上切下一块圆饼状,再用刀切成一条条长条状放入碗中,浇上酱油、醋、辣椒油、盐、蒜汁、芝麻芥末糊等,乘着那股五味俱全的凉劲儿,三五口扒拉到口中,那筋道、清凉、爽口、刺激的感觉让人浑身一个“爽”字,既开胃又解暑,从心里透着那么凉。
3.东安市场北门的奶油炸糕
北京的小吃并不固步自封,品种众多,甜咸辣酸,南北风味。在自己的传统制作以外又吸收了全国各地的的小吃特点柔合到北京小吃里,就连外国的优点也借鉴进来,创出了新的品种。这就是“奶油炸糕”!老北京的小吃名单里没有奶油炸糕,人们也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道小吃,只是后来(大约建国前后)王府井的“东安市场”北门,有一家很有名的小吃店“丰盛公”自己创新做出了这道综合中西风味的独特小吃,不但外形漂亮,而且味道醇香,口感滑软,香飘百步!
过去,“丰盛公”本是一家不大的小店。但是店面的位置适地,每天进出东安市场的中高档游客,穿过王府井大街的各路行人,比比皆是。再加上旁边有众多居住名人大户的胡同宅门,外国商号,都能被他们那独特的奶油香味吸引过去。这一切也就促使他们自己在制作上越来越精!店面虽然不大,但是收拾得窗明几净!食具讲究!小吃的质量精良细致!还生产出了别处没有的“只此一家”的拿手小吃,比如:甜香味美的“核桃酪”,冰凉软嫩的“杏仁豆腐”,江浙风味的“栗子肉粽”,中西合璧的“奶油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