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网报道】曾经的什刹海畔,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美景让游人意犹未尽。老一辈传统美食的老字号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佳话,有些还成了传奇,登堂入室,进入国宴成为接待外宾的必备品。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述历经陶器变木器、小火炉变电磁炉的北京甑糕。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后,孙俪扮演的周莹爱吃泾阳的甑糕,一下子带火了这一传统美食。但是,小编想说很多人都误解甑糕是源于陕西的小吃,其实陕西甑糕是用花盆蒸的,该叫“盆糕”。而北京甑糕用的器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一种叫“鬲”的器物,看起来有点像扎啤杯,底下有三足,点上火就用来煮肉,上面又置了一个特别像屉一样用来蒸的带盖陶器,这个东西就叫做“甑”……

北京的甑糕,用的甑是木制或是竹制的,直径都在7厘米以内,底下有小洞,上面盖帽。制作时,用的不是糯米,而是大米,把大米粉碎拌湿成大米干浆置入甑中,旺火蒸之。豆沙和枣泥的,是在蒸一半时,把料放里边,上面再铺上一层米粉继续蒸,所以这两样是属于里面带馅的。甑糕类似元宝状,吃起来的口感是爽口、筋道、口味多变。
路忠和吕洪丽是什刹海畔如今经营传统小吃甑糕的摊主,甑糕制作时汽笛的鸣叫声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往昔时代。过去的老北京,卖甑糕一般是下午四点左右掐着钟点来胡同贩卖,喊一声“伊呦甑糕喂”,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就会把贩卖者请进家中,通常一户人家的小孩子就能把一个师傅的甑糕全包圆。

“如今制作甑糕的陶器变成了木器,炉子从小火炉变成了电磁炉,但是甑糕的传统文化和表演性一直传承和发扬下来。“路忠和吕洪丽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
甑糕是陕西特有的一种美食。之所以叫甑糕,其原因在于它炊具——甑(zeng),但大多西安人都把它读作甑(jing)。它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用于蒸制食物食用。甑一般都是和鬲搭配使用,与鬲通过镂空的箅子相连,将食物放在甑中,利用鬲中产生的蒸汽将食物煮熟,和现在家家户户使用的蒸锅道理相似。

甑的材质有陶制、铜制、铁制等等,据《古史考》记载:“黄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甑最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到了商周时期使用的是铜制的甑,到了东汉时又出现了陶瓷甑。随着后来生活的改变,铁甑逐渐被蒸锅所代替。

在如今的西安,依旧可以在大街小巷寻见这古老的铁甑。很多西安人喜欢在早饭的时候食用甑糕,
因为吃起来香甜可口,很有韧性。而且非常顶饱。所以大多数卖甑糕的师傅一大早就出摊,一锅甑糕卖完就走,非常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