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遗爱碑》与杜牧《清明》诗

  • 2021-03-26 12:58:50
  • 山西日报

杜牧曾祖父杜希望是开元年间著名的边关镇将,大约在天宝初年转任汾州西河太守。杜希望在汾阳励精图治政绩卓著,赢得了官民的一致好评。天宝五年,杜希望在汾州去世,百姓如丧考妣,立《杜公遗爱碑》寄托哀思。宋代李清照夫妻合著的《金石录》卷七记载:“《唐西河太守杜公遗爱碑》,书撰人姓名残缺,天宝五载。”

杜希望在汾州政绩卓著,同期诗人岑参、王维、李岑等皆有挽诗存世。这些诗歌写作时间应该晚于《杜公遗爱碑》的刻立时间。杜希望在汾州去世后,因家属在汾阳故寄埋于汾州,根据王维诗歌判断朝廷旌表其妻张夫人并赐给汾州地产,故杜希望妻儿等在汾州居留一定时间,直到杜希望的6个儿子长大,老大老二成为朝廷命官。后来杜希望妻子张夫人在汾州去世,六兄弟乃葬母回长安杜陵同时迁葬父亲杜希望回归祖坟。岑参曰“云从送夫人”、李岑曰“龙是双归日”、王维曰“夫人罢锦轩”都在强调张夫人去世,而题目都是太守挽歌,说明杜希望之墓在张夫人去世后一同迁归故里长安,所以这些挽诗写在张夫人去世后,大约写于天宝十三年之前。

杜希望不仅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好官,目前发现的史料显示有唐一代汾州西河所立唯一德政碑就是《杜公遗爱碑》。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一诗将其比作汉代著名清官黄霸“黄霸官犹屈,苍生望已愆”。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一诗则刻画了他的治郡之功“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大约杜希望在汾州恢复了卜子夏西河设教的儒学景点,汾州卜商神祠卜山书院大约在杜希望时期已有雏形。

杜希望妻子张夫人即为贤妻,更是良母,所育6子皆有成就,佼佼者即著名丞相杜佑。李岑《西河郡太原守张夫人挽歌》赞美她“从夫元凯贵,训子孟轲贤”。岑参赞美她“汲引窥兰室,招携入翰林。多君有令子,犹注世人心”。

杜希望之子杜佑在汾州度过了童年的求学时期,饱受卜子夏文化熏陶,著有《通典》二百卷,官至丞相。

杜佑之孙杜牧乃唐代大诗人之一。宝应元年,去汾州看曾祖母往事大约70年后,23岁的诗人杜牧怀揣爱国情怀,寻觅曾祖《杜公遗爱碑》,寻找国家统一的希望,踏上了上党并州汾州之地。一路上感伤时事,写下了《上泽潞刘司徒书》《感怀诗》《并州道中》《清明》等激情诗文,用“清明杏花村”的诗句将自己与汾阳杏花村融合在一起,从此杏花村成为汾阳之胜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杜牧见到《杜公遗爱碑》后的盛情抒怀。杜牧留在山西民间的这首诗,在他去世后成为一首遗诗,但未收入唐末其外甥收编的《樊川集》。然而,北宋汾州人文彦博有诗《效唐杜牧之对酒绝句》赞美汾州酿酒“若使玉楼休酿酒,春风应不到人间”。所谓杜牧诗集里的“对酒”绝句,无疑是后世“清明问酒”之杜牧一问、牧童一答的通义表达。宋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刘克庄收集杜牧遗诗著称《千家诗》一书,并以《清明》为题而流传天下。

历经一千余年的演变,《杜公遗爱碑》鲜为人知,关于《清明》一诗的历史逐渐模糊,经过多年探求方还原本真,《杜公遗爱碑》与杜牧的故事也复归汾州,诗酒第一村的汾阳杏花村,由此成为酒肆之代名。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