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期在烧造五彩瓷器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的影响,景德镇制瓷工匠创烧了彩瓷新品种:粉彩瓷器。
粉彩是在五彩色料中引入了一种含有三氧化二砷的不透明的乳白色玻璃粉末,景德镇称之为“玻璃白”。这种玻璃白在彩绘中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利用其乳浊性,对各种彩料进行粉化;二是绘画时先用玻璃白打底,再用各色彩料在其上渲染。由于五彩瓷器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致使图案生硬,缺乏立体感,故五彩亦称“硬彩”。而以粉彩所表现的物像,粉润柔和,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更显生动自然,故粉彩亦称“软彩”。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清嘉庆,高25.5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9.4厘米。
瓶撇口,束颈,长圆腹渐敛,圈足。肩部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瓶外壁主体绘粉彩龙凤穿牡丹花纹,以宝相花纹、如意云头纹、变形仰莲瓣纹为边饰。圈足内施白釉,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规整,设色艳丽,是一件颇能体现嘉庆官窑粉彩瓷器制作水平的佳作。
粉彩婴戏图壮罐
粉彩婴戏图壮罐,清乾隆,高14.9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5.5厘米。

罐直口,短颈,筒形腹,圈足,附盖。罐内壁与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粉彩婴戏社火图为主题装饰,边饰紫地轧道粉彩仰覆如意云头纹。图中婴孩在园景中有的举灯、骑马,有的敲鼓、打镲、吹号,有的举狮戏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场面。外底署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婴戏图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已经出现,至宋、金时期磁州窑枕面上多见。唐、宋、金瓷器上的婴戏图主要反映民间生活场景,人物、动作、场景单一,系民窑产品。明代这种喜闻乐见的纹饰被官窑瓷器吸收采纳,将表现人物与场景扩大,发展至清代逐步成为官窑瓷器上的一种程式化的象征图案,寓意喜庆太平。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清乾隆,通高15.9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6.2厘米。

茶壶四方形。壶盖隆起三层台形,置宝珠形纽。壶身一侧置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方足微外撇。壶内壁施白釉,外壁黄色粉彩轧道上绘折枝莲纹,四面各有椭圆形开光,前后二开光内分别绘折枝牡丹和折枝梅花,左右二开光内绘山水楼阁图,分别题有“峰黛疑灵鹫,波光是若耶”、“漫步天街草,闲探上苑花”的诗句。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单线方栏。
此件茶壶开光内绘山水、花卉等图案,并配上御题诗。开光外绘锦地洋花纹饰,锦地与开光形成主次、疏密等多种变化,在繁缛的“锦上添花”中突出了亮点。
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
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清雍正,高31.4厘米,口径7.1厘米,足径9.6厘米。

瓶直口,削肩,圆腹,腹以下渐敛,圈足。器身呈橄榄状,颈部对称置贯耳,足边有两长方形孔可供穿带用。通体以珊瑚红釉为地,上绘数枝粉彩牡丹,三朵盛开的黄、白、粉三色牡丹在绿叶的衬托下娇艳无比。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端庄,图案描绘精细,以珊瑚红釉为地衬托粉彩牡丹,色彩娇艳,为雍正时期珍贵的陈设用瓷。
珊瑚红釉系将配好的釉料吹于细白瓷器上经低温烧成,釉色均匀,呈色红中微闪黄,近似天然珊瑚之色,故名。
霁蓝釉描金地开光粉彩花鸟纹方瓶
霁蓝釉描金地开光粉彩花鸟纹方瓶,清乾隆,高32.8厘米,口径10.2×7.9厘米,足径11.6×9.3厘米。

瓶呈四方委角形,口微撇,长颈,直腹,四方委角外撇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瓶外通体霁蓝釉描金缠枝莲纹地装饰,颈、足部各饰描金树叶纹一周。瓶腹四面均有长方形留白开光,其内以粉彩分别描绘鸳鸯莲花图、桃花雀鸟图、文竹螳螂图和牡丹菊花图。瓶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矾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为方形委角,成型工艺复杂,烧造难度颇大。开光内图案设色淡雅,与霁蓝釉描金地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