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在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但质地相对粗糙。直到宋代,改烧青白瓷,因胎薄质坚且追求青白玉的美感,产量大,随即声名远播,广为流传。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厘米,足径6厘米。
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8.5厘米。
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
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11厘米。

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10.8厘米。
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这种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代表的庞大的青白瓷生产体系。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厘米。注壶: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9厘米;注碗:高12.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9.8厘米。

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
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
从纪年墓出土的实物看,成套的注壶、注碗多为北宋遗物。其中以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吴正臣夫妇墓出土的一套青白釉注壶、注碗最为精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说明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壶、注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