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的明代颜色釉

  • 2020-03-05 17:08:33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颜色釉瓷器是明代景德镇官窑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以永乐、宣德时期的祭红、祭蓝、甜白瓷,弘治、正德时期的黄釉瓷,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瓷,嘉靖时期的瓜皮绿釉瓷、万历时期的茄皮紫釉瓷等最受喜爱。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件素雅的颜色釉瓷器。

黄釉金彩牺耳罐

回青釉爵杯

回青釉爵杯,明嘉靖,高16.1厘米,口径12.7厘米×6.6厘米,足距7厘米。

杯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古代青铜器。椭圆形口,配一铜制珊瑚圆纽镂空盖。深腹,下承以三柱形足。通体施回青釉,釉色呈淡紫蓝色。腹部饰回纹、兽面纹和鼓钉纹各一周。釉面匀净润泽,釉薄处映出白色胎骨。杯底无釉露胎,署阴刻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

酱釉盘

酱釉盘,明宣德,高3.6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9.5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体内外施酱色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暗刻双线圈内暗刻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

此盘釉色纯正,对光斜视可见釉面略泛橘皮纹,是宣德酱釉瓷的代表作。

酱釉因以“紫金土”配釉亦称“紫金釉”。它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含量高达5﹪以上,其釉色类似芝麻酱色。酱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见于北方的许多瓷窑,其中以定窑的“紫定”器最为著名。明代宣德时景德镇官窑出产的酱釉瓷造型规整,色泽温润纯正,釉面肥厚并有橘皮纹。常见器物有撇口碗、撇口盘、收口盘和瓜式执壶等。

鲜红釉僧帽壶

鲜红釉僧帽壶,明宣德,高20厘米,口径16.1厘米,足径17.2厘米。

壶阔颈,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附圆纽伞形盖,盖边和壶口后部各置一个小圆系,可供穿绳连接。外壁施红釉,釉色明艳纯正。圈足内和器里施白釉,无款识。

僧帽壶因壶口似僧侣的帽子而得名,是藏传佛教用器。明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场有大量生产僧帽壶。

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宣德红釉僧帽壶,其釉质接近宣德器,但造型却略显笨拙,区别如下:宣德器的颈部轮廓线呈内倾弧线状,较为秀气;康熙器的颈部近于直筒状,略显臃肿。宣德器腹部上宽下窄,最大腹径在上腹部,有变化之巧;康熙器的最大腹径在中腹,故显得浑圆。

祭蓝釉金彩牛纹双系罐

祭蓝釉金彩牛纹双系罐,明弘治,高32.2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广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近底处微外撇,浅圈足。肩部对称置双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祭蓝釉地上描金彩装饰,口沿边、肩部、腹下和胫(jìng 音敬)部各画双弦纹,腹部绘二牛,双耳的轮廓线亦描金彩。圈足内无釉露胎,无款识。

此罐为弘治朝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皇家祭祀用器,类似的器物还见于弘治朝的黄釉器。这种罐常以描金为饰,但金彩多有脱落。此罐金彩基本完好,弥足珍贵。

祭蓝又称“霁蓝”、“积蓝”、“宝石蓝”等,名称繁多,实为一物。其特点是色泽深沉,均匀稳定。祭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装饰,有的则刻、印暗花。

矾红釉梨式执壶

矾红釉梨式执壶,明嘉靖,通高15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6.2厘米。

壶身呈梨形,直口,溜肩,垂腹,圈足,壶身两侧各置曲柄和弯流,柄上部置一圆系,可供系绳以防盖脱落。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施矾红釉,釉色红中泛黄,色调温润柔和。壶腹釉下隐约可见以青花料描绘的云鹤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高温铜红釉瓷器自元代由景德镇窑创烧成功后,经历了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辉煌,到嘉靖时已趋于没落。从存量较少的嘉靖铜红釉传世品中可见,其釉色已不鲜艳,色调发暗,色泽红中泛黑。此时,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矾红釉瓷器大量出现。这种矾红釉瓷器一般要经过两次烧成,即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器,因而这一品种又称“抹红”。它的烧制技术相对容易,一度替代铜红釉的地位。

  • 编辑:毋杨梅1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