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遍布名窑,陶瓷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因民窑的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朝廷在南北各地设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其中汝、官、哥、定、钧窑等“五大名窑”瓷器备受后人推崇。今天小编要推荐的是宋代的钧窑瓷器,钧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县城北门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因钧台而得名钧窑,也称钧台窑。钧窑瓷器以瑰丽异常的铜红窑变釉而闻名,这种釉是在青釉上施铜红釉料,因铜红釉料中还混杂其他着色的金属氧化物,烧制后釉色变化丰富,红、蓝、月白、灰紫等色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别具神韵。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宋,高4.8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5厘米。

碗呈花瓣状。口内敛,器里凸起、器外凹进10条棱线,将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体釉色为天蓝色,其上显现几块紫红斑块,上有铁质斑点结晶。
此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厘米,口径25.2厘米,足距16.5厘米。

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一方面是因为钧瓷独特的釉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那典雅端庄的造型。此件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在造型、釉色上堪称宋钧瓷中的上乘。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厘米,口纵20厘米,口横16.5厘米,足纵13.4厘米,足横10厘米。

花盆长方体。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底有5孔,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十”。
此花盆虽小,但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边角利用微曲的弧线作过渡,有柔和舒适的美感。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宋,高15.8厘米,口径22.8厘米,足径11.5厘米。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