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地道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定冉庄。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地道,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
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让抗日地道声名远播。影片故事发生在冉庄,但许多情节包括部分取景都是在山底村。电影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抗日区长赵平原的角色原型,就是磁武县一区区长赵廷训。
一条有历史的地道
源于抗金,成于抗日
自峰峰出发,沿丛峰线驱车一路向西,20分钟左右到达山底村。村南头,长城烽火台形状的大牌坊上横嵌一块长匾额,上书“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自牌坊处远望村中,整条街青石片铺面,环保砖砌池,特种胶泥抹成土黄色墙面,红旗猎猎,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当年的烽火硝烟中。
太行绵延千里,中有八陉,滏口陉便是其中之一。太行八陉历来为战争所必争之地,滏口陉也不例外。滏口陉起自峰峰矿区石鼓山和元宝山交接口(称滏口)的纸坊村,终于山西长治,从冀南沿着滏口陉进攻山西,位于滏口的纸坊村会承接第一波攻击,攻下纸坊村,戈矛西指,下一个目标,便是山底村。
山底村背靠石鸡岭,三面环山,从地图上看,石鸡岭恰如太行山从西边抛向滏口的一个盖子,正好盖住这一缺口。攻下山底村,控制石鸡岭,可北控武安,南下磁县,与鼓山和元宝山遥相呼应,整个滏口,固若金汤。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山底村会有如此完整的抗日地道遗址的原因了。
战争中,山底村从来都不是看客。自金代开始,这里的人便响应北宋大将宗泽的号召,挖起“抗金洞”(也叫躲兵洞),保存力量,与金兵进行持久战。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地处峰峰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成为日军觊觎的对象。1942年,日军对山底村展开疯狂扫荡,最多时一次有3000多人。为了抗击日军,1943年初,村党支部组织百姓将原来的“抗金洞”贯穿,连成地道。当时村里有一千三五百人,大多在附近煤矿做过挖煤工人,具备娴熟的巷道挖掘技术。一年时间,地道全部完工,整个村子形成机关密布、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堡垒。
走进山底村抗日地道遗址,你便会明白,因为战争,这里有了故事,而故事,又不仅仅限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