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 《竹石》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宋·徐庭筠 《咏竹》
竹,作为四君子之一,以其“有气有节、虚怀若谷、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等品格,一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闲暇时光在翠竹掩映的幽静雅居品尝作画,悠哉自然。现代都市,居室种植成片竹林已成奢侈,但是想要踏青赏竹,听竹子拔节的声音,不用远走,到筠石苑就行!

从紫竹院东门进,过菡萏亭,一直往北走,沿长河过桥,就能来到筠石苑。

逛过紫竹院很多次,筠石苑倒是第一次来。筠石苑位于紫竹院公园东北角,是紫竹院公园的园中园。筠,意为竹子的青皮,石则指山石,顾名思义,筠石苑是一处以欣赏竹、石为景的小园。苑内山环水抱,亭廊建筑轻巧,植物布置精细,竹林更是随处可见,这里简直可以说是一片被竹子“承包”的地方。

这里竹径通幽,静谧悠然,走在其中,心情都跟着放松下来。筠石苑虽小,却步移景异,处处都是景,不小心便会错过一处,过一会又会发现新的惊喜。

这一处叫清凉罨秀,罨,意为捕捉,将无限的自然风光都捕捉到一起,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每当夏季来这里,观赏山石飞瀑,可以体验无限清凉,非常舒服和享受。

清凉罨秀西侧不远处便是梅亭。亭子的造型非常独特,恰似一朵绽放的5瓣梅花。梅亭全部用竹子制成,光泽细腻,韵味十足。


梅亭继续往西,还有一座竹制的亭子——朝晖亭。朝晖亭是一座扇面形状的亭子,造型也非常别致,从西侧看去,仿佛是一座方亭,转到东侧却是半圆形。


朝晖亭旁边有一座江南风格的小园——江南竹韵。圆形拱门的两侧刻有林铠书写的一副对联:“片石疏篁添雅韵,回阁曲迳寄幽思”,此联笔力遒健,苍郁古劲。园内山石错落有致,竹林雅致清幽,非常适合小憩。

小园东侧有一条竹林小路,往前走便到了友贤山馆。一阵风过,竹林晃动,仿佛唱起了欢快的歌。


友贤山馆楹柱刻有王镛书写的对联:“紫电飞白径试笔,苑花薰日好读书。” 馆内黛瓦、棕柱、白粉墙,飞檐、翼翘、花漏窗,小桥流水竹片片,花木扶疏山水旁,具有典型的苏州古典宅园风格。

从友贤山馆出来,继续北行,便来到翠池。阳春三月,池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

翠池旁有一个竹制亭子,名为听初亭。为何叫听初亭?原来是说,每年年初这满园的春笋破土而出,如果夜深人静之时,来此亭屏息静听,会听到竹笋拔节生长之声。是不是特别想来试一试呢?



绿云轩座落于“翠池”东岸,居高临下,能饱览翠池景色,周边翠竹环绕,清幽雅致。牌匾由华非题写,行草秀逸劲健,着墨不多,却意蕴意足。


绿云轩东边有一块山石,正面刻“凝翠”,背面刻有苏东坡《於潜僧绿云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隔池西望是以竹喻人的“四品石”。四品石分别刻了四个尺方篆字——刚、柔、忠、义。
茎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
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
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
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


顺翠池继续往西,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顶天立地,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远远望去,好像起伏着的大海的波涛。走在其中,和煦的阳光从竹林的叶片枝杆中洒下了千丝万缕的金线,为竹林增添了生机。

一直往西,便到了斑竹麓。“斑竹簏”石刻,在蔽日的斑竹丛中十分醒目。

斑竹原生长于湘水、潇水流域及洞庭湖的君山岛,因为茎秆上有紫褐色的斑点,所以得名斑竹。关于斑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大舜晚年南巡,娥皇、女英二妃尾追至洞庭君山,闻舜帝崩于苍梧,悲不自胜,恸哭不止,血泪挥竹,竟成斑痕。二妃自投湘水之渚以示随舜不返,后传为“湘水神”、“湘君”、“湘夫人”。从此,吴楚间所产之竹,茎秆皆被点点紫晕斑痕,传为二妃血泪所化。

在“斑竹麓”的南端,“竹深荷静”池畔,矗立着二妃抽象石雕,二妃头戴斗笠,相视互语,远看形似“竹”字,好像在诉说着斑竹的古老传说。
筠石苑一圈儿逛下来,海哥感觉好像就是进入了翠竹天堂。这里处处有竹,又各有不同。海哥真诚推荐您来紫竹院筠石苑逛一逛,感受春竹的力量!
(以下信息来源于紫竹院公园官网,出行前请电话咨询,以防信息变动为您带来不便)
游览指南
开放时间:6:00-20:00(11月-3月)
开放时间:
6:00-21:00(4月-10月)
票价:免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5号
公交路线:乘坐地铁4号线、9号线至国家图书馆站下车,或乘坐公交332、653、运通105路至国家图书馆站下车。
电话:010-8841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