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把这四个颜色的面团捏成长条形,捏在一起——黄色的不能被盖住啊,再这么一搓、一拧,你看这像什么啊?”逛庙会的小姑娘孙慧欣眼睛一亮,绽出了笑容:“小蛇!”她正在跟山东面塑第六代传人、民间工美大师杨守光学习面塑的技艺。身后,她妈妈还拿着她自己画的风筝、吹的糖人。大年初二,在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的第十八届北京民俗文化节上,十余项北京传统“非遗”项目邀请市民来体验,从老人到小孩都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小灯张”的灯笼、张氏的风筝,还有民俗剪纸、兔爷、面塑、毛猴、风车、太平燕、吹糖人、画糖画、抖空竹、龙凤字……多项不同工艺门类的民间艺术荟萃一庭,让现场的大人孩子们都忍不住摘下手套,冒着寒冷一试身手。
此时天上飘着小雪花,东岳庙的跨院里一片热闹:小朋友们把吹糖人、画糖画的摊子围得水泄不通;年轻人纷纷尝试粘灯笼、剪纸;上点年纪的则对传统木艺看了又看。另一边院里,训白鼠、拉洋片、扁担戏等传统杂耍吆喝得正起劲儿。一位初中生看完拉洋片后点评道:“这大概是动画片的初始版本。”文/本报记者 雷嘉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