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侯的璀璨文脉中行走

  • 2018-07-26 22:01:29
  • 北京晚报

到粤东北采风,中国客家文学院的朋友热情推荐,一定要到梅州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看看,一定会有“不虚此行”之感。百侯,一座乡间古镇,真有这般神奇的引人魅力?

走进大埔县这座客家古镇,徜徉于其四通八达的三十六巷,依次将各有其妙的肇庆楼、海源楼、太史第……摄入眼帘,不知不觉间,已被古镇中弥漫的人文氛围所打动、所倾倒。

“一腹三翰林”为百侯扬名

“山水美山水,百侯出百侯。”古镇入口处的牌楼上一副妙联引人注目。百侯,地处粤东北部青山碧水间,古称“白侯”、“白堠”,清后期经百侯士绅杨之徐倡议,改为“百侯”,取“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意。

“秀才家家有,进士到处走。”在百侯刚听到这个说法时,以为是调侃,细一了解还真是名不虚传。百侯素来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明清两代科甲兴盛,当地人才辈出,先后出了翰林5人,进士24人,文武举人134人。这像是一个镇子能够“产出”的数量吗?好似一座“取”之不尽的人才库啊!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百侯甚是风光。“一腹三翰林”、“同榜三进士”、“同堂七魁”等难以复制的佳话广为流传。其中“一腹三翰林”是说士绅杨之徐的三个儿子,五子杨缵绪、六子杨黼时、七子杨演时先后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元年(1736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闻名天下。“同堂七魁”则是说杨之徐同期考中举人就有七个孙子。但实际上杨之徐的孙子远不止这“七魁”,其原配夫人吴氏所出的另外四个孙子也在这一时期考中举人。时任广西桂林知府的杨缵绪接到家书报喜,得知刚刚结束的乡试,杨家七人同时中举,欣喜异常,欣然挥笔:“丁卯棘闱开铁网,杨家七子何济济……上官同僚齐举贺,共道此事天下稀……忠厚传家世泽长,祖宗积庆非今始。”以此文告慰先祖,鼓励后生。

“天朝书宦绩,家庙荐蘋香。”在时兴送匾、挂匾的时代,百侯有几块分量很重的匾。“重量级”的一块是通议大夫第上厅正中悬挂的“七叶衍祥”匾,中间竖写“御赐”,这是杨缵绪之妻蓝淑人100岁时,时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眭奏报乾隆皇上,称蓝氏服侍过其丈夫的祖母,抱过元孙(孙子的孙子),并建兰台书室,重视后代教育,儿孙满堂,魁甲连连。于是皇帝特赐此匾褒扬。此外,赞誉杨之徐封妻荫子、光耀门庭的“霞烂花封”匾,赞誉杨之徐一家三代“科举接力”的“三世进士”匾,都很有看点,非一般应景的“锦旗”可比。

名闻天下的“同堂七魁”现象,在百侯并非偶然。杨氏家族尊师重教,舍得在教育上大力投入,保障子弟从幼年就开始读书、明理,是重要原因。建大书斋、建兰台书室,无不体现这一点。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影响着百侯的后人。在纪念杨氏先祖的“南麓公祠”旁边,建有“俊采星驰”文化墙,上面不仅镌刻着明清两代从百侯走出的翰林、进士、举人的名字,还刻有从百侯走出的开国少将杨永松、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杨文采等名家和贤达的名字。据统计,百侯向社会贡献了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就有450多人,“一腹三翰林”虽然已经是历史,“一镇四百才”还在续写着百侯的光荣。

古民居群留住文化密码

百侯是国内发现官厅古民居最多的地方,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有120多座,简直就是气势恢宏的客家古民居博物馆群。其中太史第、通议大夫第、肇庆堂、海源楼,都值得细细观赏。

了解了“一腹三翰林”等传奇佳话,自然会很关心这些名声在外的翰林住在什么地方?两座“太史第”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底。大翰林杨缵绪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时,开始大兴土木,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建起三进院落的官厅民居,称为“太史第”,建成于乾隆年间,至今280多年历史。另一座“太史第”是二翰林杨黼时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时所建,占地面积比为兄略小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同样为三进院落,也建成于乾隆年间。

步入“通议大夫第,” 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九厅十八井官厅式古民居,这是曾任陕西按察使的大翰林杨缵绪的故居,共有80个房间,砖土木结构,三进院落中间为上、中、下三堂,左右各两横,超有排场,现在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礼义祖德,耕读家风。”“一腹三翰林”为纪念爷爷杨之徐,专门建起南麓公祠。祠堂主祀杨姓十二世杨士薰,号南麓,是清顺治年间恩拔贡生,其家族成为百侯文化崛起的代表。他共有10个儿子,36个孙子,102个曾孙,其中他子孙考中秀才共41人,贡生4人,举人27人,进士8人,翰林3人。“一腹三翰林”、“翁孙八进士”、“同堂七魁”,这些典故都出自他们家族。这座公祠也有270多年历史。家族的历史、家族的荣耀,因为有了这个祭祀场所,在不断地传承、弘扬,为后代子孙的学习、继承创造了很好的传播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百侯的文化密码、人文情怀,就在这历经数百年的民居古建筑中升华、流传,激励着百侯后人刻苦求学、奋力前行。

在百侯看古民居,还发现一个特点,就是近代以来百侯比较早地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丰富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敬祖千秋盛,修德万代传。”中西合璧的肇庆堂又称“敬修衍庆”,由百侯药材富商杨荫垣、杨俊三兄弟斥资8万5千光洋兴建,始建于上个世纪初期。整座建筑雕梁画栋,不光屋顶屋檐以细粒瓷片和黏土塑成多种色泽艳丽的花草鱼鸟,五彩缤纷,活灵活现,连楼的外墙也全部用陶土雕塑出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楼中还有体现精湛雕刻艺术的木雕屏风,木刻中镶嵌着从意大利进口的五彩斑斓的玻璃,可谓珠联璧合,世间罕见。不料,上个世纪90年代肇庆堂被“有心”的盗贼洗劫,12块雕刻精美的屏风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幸亏杨氏后人当机立断,跟踪追击,有幸将精美屏风全部追回,才保证了肇庆堂文物和建筑完整无缺。

紧挨着肇庆堂不远,另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同样抢眼,这就是海源楼。这座楼是在马来西亚经营橡胶生意兼做“水客”的百侯巨商杨潮荣用巨款所建。该楼高三层,为当年在乡间还不多见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外观明显糅合了西方教堂建筑风格,同时又对客家传统的走马楼兼收并蓄,屋顶则体现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呈“人字形”,既素雅又大方。

变身“博物馆”传播国学

百侯的官厅古民居星罗棋布,在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游览区,逾百座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群令人目不暇接。百侯人巧妙地将最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化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与传播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结合起来,让古民居建筑焕发勃勃生机。不仅让走出百侯的游子长怀思乡之情,也让到访百侯的游客留下难忘印象。

“祐千秋祖业,禧万代胜芳。”原本主祀杨氏先祖的南麓公祠改为百侯翰林文化展览馆,将百侯明清两代科举取士中的华彩段落一一浓墨重彩展示;将“一腹三翰林”中大翰林杨缵绪的太史第辟为百侯农耕文化展览馆,成为农耕知识科普基地,向游客生动讲述耕读传家源远流长;将中西合璧的海源楼重张为百侯侨批文化展览馆,曾以“海邦剩馥,世界记忆”为题,钩沉侨批档案办展。其中,将二翰林杨黼时的太史第命名为百侯国学文化博览馆最为引人注目。“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此馆将粤东传承千年独特的客家文化与传统国学串联起来,撷取精华展示世人,为游客了解国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文百侯,传承文脉。百侯拥有官厅古民居建筑得天独厚,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同样可圈可点、可钦可佩……  郝中实 文并摄

  • 编辑:贺媛媛(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