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泉行宫:北京人冬日最钟爱的疗愈之地

  • 2022-01-25 14:25:56
  • 北京日报

1905年拍摄的后宫残迹。立德夫人描述:“各种开花的美丽灌木似乎都种在了这里,而且都长得过于茂盛,枝蔓纠结……这儿的花园气象万千,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王子发现睡美人并唤醒她的地方。”

北京城北约40里,有一座由三个山峰组成的独立小山,山形如笔架,因有温泉泉眼,被古人命名为“大汤山”。大汤山以西约一千米处,有三个低矮山丘,也有温泉,被称为“小汤山”。在因抗疫而被载入史册之前,小汤山就是著名的疗愈之地,并受到多位皇帝青睐,也是民国时的旅游胜地。

汤山温泉的疗效,很早就被古人发现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此已有记载,明武宗也曾在此洗浴。

清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泡温泉,在修建行宫时,刻意选择有温泉的地方。康熙在位61年间,共修建温泉行宫4所,小汤山就是距北京城最近的一所。

1715年,行宫建成,正式命名为“汤泉行宫”。康熙皇帝不仅自己到这里疗疾“坐汤”,还曾亲奉太后前来疗疾。康熙晚年,身体状况愈差,在临终的前一年,还多次到小汤山行宫疗养。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兴建行宫时,刻意避开了村落寺庙密集的大汤山一带,选择了当时相对荒芜,但温泉泉眼质量更高的小汤山。由于泉眼位于小汤山山体正南侧,为避开山顶眺望,特意设计了坐南朝北的倒座布局。

小汤山有两个标志性的温泉汤池,一热一温,西池水温较高,约50摄氏度,名“沸泉”;东池水温较低,约26摄氏度,名“温泉”。还有一条暗渠可通西墙外的小院落,为皇族之外的人员汤浴用房。

乾隆帝对行宫进行了扩建,把康熙时期的建筑作为“前宫”,北侧新建部分称为“后宫”。为了避免园林汤浴被高处俯视,行宫大幅度北扩,直接把小汤山的最高峰囊括园中,造园规模扩大了十倍。

据现存的清工部样式房绘制的《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和乾隆时期内务府的陈设档案记载,汤泉行宫完成后共有建筑“大小房、亭子三百九十间,游廊二百六十三间”。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惠泽阁、开襟楼等景观建筑,让它变成一个中型体量的皇家园林,地位远超一般行宫。

嘉庆帝及以后的几位清帝再也没到过小汤山,道光时期,对行宫的日常修葺和防卫管理已逐渐弱化。1886年,德意志银行的恩司诺来华考察,在汤泉行宫的围墙外面就看到几百个衣不蔽体的患者围着一股泉水,“用热的含硫泉水洗澡,希望借温泉的功效治愈可怕的病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汤泉行宫遭到联军的抢劫和破坏。对此,英国作家立德夫人痛心不已。她在《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中怒斥道:“尽管一旁原先的温泉仍冒着气泡,巨大的汉白玉浴池和精美的汉白玉扶手现在的破败景象却令人悲哀……我们知道俄国士兵曾扫荡过这里,这里的景象不可否认地表明曾遭肆意破坏文物的野蛮人的入侵!”

民国初年,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来此避暑,将前宫稍事修葺。民国七年(1918年)总统徐世昌觉得这里被废弃十分可惜,就以每年800元的价格,从逊清小朝廷手中永久租用了这里,并重新修缮。

前宫因围墙和汤池保存完好,被开辟为汤山饭店,在饭店外,还开设了区分男女的人民浴池。饭店开业后因设施齐全,又有汤泉入室,在当时备受好评。后宫建筑多已坍塌,经修整和复建,建成了“汤山别业”,为政务高官休闲度假的场所。

此后,临湖区域相继建起了徐世昌和陆宗舆、曹汝霖等一批权贵的私人别墅。新建或复建了怀碧桥、枫叶桥、枕湖轩、晴晖阁、归稼轩、嶂影楼、听涛挹翠亭、拘泉亭、更衣亭、草亭竹林等建筑,风景幽胜,别有情趣。

据《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建好后的汤山别业是北郊名胜。在许多外国人撰写的游记中,都记载了畅游小汤山的各种攻略,“仅需六块大洋就可入住西式旅馆,还有电话直通京城”。

在之后的战争年代,汤山饭店和汤山别业遭彻底破坏。新中国成立时,行宫建筑俱毁,仅存园林遗址,上世纪80年代,小汤山疗养院在此设立。直到现在小汤山仍是北京人冬日最钟爱的疗愈之地,不过多数人已不知道,一百年前,这里曾被立德夫人称为“唤醒睡美人的地方”。(图文 韩立恒)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