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育民口述 陈桂玉整理
红星二锅头,家喻户晓、价格亲民。从堪称时代记忆的“大小二”,到风靡全国的蓝瓶二锅头;从品种单一,到50多个主线产品;从总产量不足万吨,到总产量10万多吨;从仅售北京地区,到常态出口50多个国家……几十年来,一系列数字见证着红星酒厂时代的变迁,传承着文化,也记载着老北京人的回忆。
1989年,我到红星酒厂酿造车间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原料靠调拨,生产有指标,销售不用愁,价格也由政府物价部门确定,企业之间只有生产竞争而没有市场竞争,企业活力不够。从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红星二锅头的总产量约2万吨。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中心任务也从完成生产指标转为提高经济效益。从1979年到1992年,公司共生产红星二锅头19万吨,产品市场从北京扩展到全国。1992年公司入围全国轻工企业200强。
为适应市场变化、配合城市发展建设,1997年北京红星酒厂落户怀柔,开启了红星酒的新篇章。落户怀柔的红星酒厂着重管理创新、营销创新、 产品创新,先后推出了红星青花瓷二锅头、红星蓝花瓷二锅头、红星百年、红星1949、红星蓝瓶二锅头、红星苏扁二锅头等50多个中高端酒。其中,包装高贵典雅、风格独特、具有典型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红星青花瓷二锅头,仅2003年一年就销售过亿。文化底蕴深厚、品位高雅的红星青花瓷二锅头、红星蓝花瓷二锅头、红星1949等,成为北京高档白酒的经典代表,也成为首都招待国内外宾客的北京名酒。
品种增多的同时,红星酒厂对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很多人看来,老作坊、老烧锅就是经典、品位的代名词,可是新一代的酿酒人却认为传统工艺并不科学。就拿“发酵”环节来说吧,传统的技师通过“手摸、眼观、鼻闻、脚踢”等个人经验来判断酒发酵的好坏。红星的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打破传统工艺的局限,建立了科学酿酒工艺流程规范。2005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红星还建立了当时国内行业中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灌装线,每小时灌装3万瓶。2013年,红星科研团队还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在二锅头酒发酵过程中优化有益微生物的含量,使原酒中含有健康因子,提升了红星产品的健康因素,酿造技术有了质的飞跃。2017年,红星酒厂共完成营业收入20多亿元,上缴税金约3亿多元。今年,红星酒厂还打造普通二锅头智能制造新模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公司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对全流程生产、质量、成本、设备运行效率等实时掌握和管控,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使二锅头白酒生产经营更清洁、更绿色、更高效、更安全。
作为中国酒海外市场的第一批拓荒者,红星一直致力于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技术创新铸就了坚强的二锅头技艺之“芯”。 1997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为二锅头酒国家实物标准样;2006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2015、2017年获布鲁塞尔烈性酒大赛国际金奖;2016年荣登央视国家品牌计划行业领跑者。
现在的怀柔已经享誉世界,为配合城市旅游发展,弘扬二锅头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建设的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坐落于红星怀柔厂区内,建筑面积3400平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酒类专业博物馆。2011年9月,红星二锅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打造匠心良品。红星酒厂正是在这样理念的引导下,经久不衰,让老字号这个金字招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