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梦工厂——798艺术区和他的创始人们

  • 2019-06-29 15:33:53
  • 方的美术馆

在今天,无论谁谈到798都会象谈到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特殊的文化现象被各种形态的人在描述,可以说是一种奇迹。一个被编了代码的,在大山子桥附近的工厂区,被艺术家的热情和智慧,特别是具体的艺术实践混搭和融合。798,在中国成为“艺术”闪亮的代名词,是从21世纪最初两年开始的。

在此之前的很多年,798,还有诸如751、799、706等被编号的工厂组成的,还只是一个濒于转型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2002年,一群艺术家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个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企业的气质。现在,他们叫:北京798艺术区。798,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成为中国艺术生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第一次建立成为有秩序、有态度的艺术集群,也成为日后在全国广泛被推动的创意产业园区的先驱。

“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名词,要回溯到1979年北京的“星星画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克平、马德升、黄锐、毛栗子等一些年轻人,那时候他们在中国美术馆的铁栅栏门上悬挂并展览他们的作品,并且发表宣言,以自由的方式通过作品表达出他们真实的个人感受。

在现实困境里寻求艺术表达自由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海外回到北京,会在一个充满着社会主义气质的老工厂找到自己真正理想的展览和工作场地。这个二十年,也是中国社会巨大发展的二十年。

从2000年以来,如果说来自澳大利亚的布朗在北京的角楼建立了中国最早现代意义的画廊。而2002年在798第一个建立公共机构的日本“东京艺术工程”,则在运营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上给中国艺术家带来了关于艺术展览的全新感受。在日本已有近五十年经营历史的“东京画廊”来中国的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时候,工作人员完全不明白这个艺术工程是什么意思,干什么的。当然,那时候,工商局注册的行业类别里也没有“画廊”这个概念。东京画廊后来注册了一个公司,“东京艺术工程”才得以在中国成立。

2002年秋天,“东京艺术工程”的开幕展览邀请策展人冯博一进行策划,展览的海报是荣荣和映里在清理这个画廊空间过程中拍摄的作品,废弃的颓唐和两个年轻的身体。展览时整个空间里都是装置、影像作品,黄锐邀请了四位模特着清代宫廷服装在户外进行行为艺术,马晗浆洗的百多件白衬衣飞行进东京画廊东侧仍有车间在工作的通道……那天天气好极了,至今仍能记起东京画廊门前被微风轻摇的竹枝。

2002年,北京浮世绘展览场景(图片:东京画廊提供)

东京艺术工程,是黄锐设计改造的第一个空间,那儿原来是一个车间,也许是一个仓库。房屋的建筑质量非常好,一层一层清理,黄锐他们看到艺术其实一直在这里,所以“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被精心的保留下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留影。

紧临着东京艺术工程(后来人们还是简单地称之为“东京画廊”)黄锐的个人工作室,几乎也在同时整理完毕。人们在参观完东京画廊的展览的时候,也顺便参观了艺术家的工作室,应该说,当时黄锐关于空间改造的设计风格很是让人耳目一新。之后,“包豪斯建筑”、“后工业文明”、“LOFT”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和生活样式被接受。艺术家们第一次体会到巨大的工业空间和自己艺术的关系。很多艺术家迅速地爱上了这样的空间,肖鲁回忆说,那种样式的出现就象样板间。此后,用金属结构做支撑的改造方式成为一种流行方式,798工厂里开始出现黄锐式的工作室风格。这种风格影响到艺术家工作室和公共空间,使得798有了非常国际化的交流基础。

798艺术区的主要创建者:黄锐

2002年,东京艺术工程的主人田畑幸人在新装修好的画廊空间前(图片:朱岩提供)

就在东京画廊开幕的同时,在他东侧的时态空间也正在进行装修,这个1200平米的空间在当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简直是一个超级的庞然大物,设计之初,艺术家徐勇就把这里定位为展览、音乐演出、大型公关活动的空间,设计延用了极简的风格,并仍然保留了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巨幅标语,和后现代的工业感交相辉映,散发出巨大的吸引力。

时态空间的主人徐勇和他当时收藏的798厂牌

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和运用,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下模式转入地上,更大、更高的空间,给艺术展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给艺术家在创作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意识的觉醒让更多的艺术家从公寓、画室的私空间转化和进入类似艺术工厂这个空间,也就是现在普遍意义认同的“工作室”,工作室打开了当代艺术思考和作品制作的更多可能。而巨大工作室的兴起,是艺术家的心态、心理承受能力和视野有了潜在的变化。

最早被用于出租的料阁子是一个堆放物料的空间,刘野、赵半狄、孙原、彭禹、吴小军等十几个艺术家都租用做了工作室。尽管这个空间十分不适合正常的使用,场地中有水泥墩子,地面是斜的,但艺术家们还是欣然地选择了这里。石心宁和马树青都回忆说有很长时间他们都身体倾斜着在工作。经过随后几年的改造这个料阁子的地面才开始慢慢变得平整。在德国留学很多年以后回到中国的马树青爱上了这个地方,他觉得如果在798有个工作室,他就不回欧洲了。

2002年5月,初到798的艺术家彭禹用草图记录了当时的感受。(图片:彭禹提供)

随后的时间,陆陆续续有不同的艺术家搬到了798,他们分租在798工厂零零星星腾出来的不同的空间里。很多人都不太认识,却慢慢地变成朋友。在这些艺术家中,黄锐、刘索拉、熊文韵、马树青、毛栗子等人都是来自于海外。而从圆明园画家村移居到通州滨河小区的艺术家石心宁、白宜洛、马晗、摩根、刘力国也搬到了这里。学院的隋建国、刘小东、李象群、李天元等人也选择了这里,早在九十年代就在798做雕塑的隋建国觉得798的空间太适合做作品了。 北京本地的艺术家李松松、孙原、彭禹、王迈等人也是早期进入798艺术区的重要力量。如此,由多种文化意识形成的798艺术群体显示出了独特的活力。在2003年春天爆发了的SARS疫情,艺术家们还是以此为主题,举行了798艺术区第一次群体艺术活动“蓝天不设防”,这在沉寂的2003年春天,无疑是一场催生艺术活力的首秀,798自此被更多的艺术界人士关注。

2002年,料阁子改造前的现场(图片:毛栗子提供)

此后,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798。长征空间是最早进入的中国机构,机构创始人卢杰在2002年在中国发起了重走长征路的艺术项目,此后,围绕“长征计划”建立了长征空间,空间帮助并推动了大量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并且建立了专业化的展览机制。那一时期,长征空间、唐人画廊、北京公社、百年印象成为本土地艺术机构的工作样本,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推进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公众通过画廊的展览了解当代艺术,艺术的教育和推广功能大多被画廊承担,很多运营专业、强调作品的学术性的做法使得中国公众可以看到一些高质量的艺术展览,同时来自欧美的机构也带来了关于非营利机构的先进理念。文化是社会共同的财富,也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应该说从2002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在798艺术区的画廊机构部分替代了美术馆的功能,很多普通中国观众对于艺术,尤其是关于当代艺术的知识是从这一时代获得的。在中国非营利机制的美术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这一时期的现象是导致中国公众分不清画廊和美术馆概念的成因。

2005年,常青画廊(意)开幕展现场(图片:常青画廊提供)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艺术和国际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在早期798的展览中,尤其是由黄锐发起的几届“大山子艺术节”更是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样式。中国发展的蓬勃活力也由798艺术区的艺术活动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宽容和自信使得奥运会之前的中国在世界上展现了强大的魅力。一时间,798艺术区成为各国政要访问中国的重要一站,他们通过艺术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因此而加富有吸引力。

798,不仅仅是一个老工厂的番号,而更是中国当代艺术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希望在这个回顾历史的展览里,呈现出在798最初创立之初艺术家们关于艺术、关于理想、关于文化的工作,不要使这些重要的历史记忆又一次淹没在商业化的浪潮。我们有责任,向年轻一代重新展现真正的艺术价值。

2003年,策展人冯博一先生带着参加“左手与右手”展览的艺术现场考察场地。

(图片:方蕾提供)

”左手与右手“参展艺术家:隋建国、徐冰

(图片:方蕾提供)

此次展览,我们邀请了曾经于2002-2006年7月前进入798艺术区工作的艺术家进行展览,同时还呈现了当时在艺术区机构的工作,还原798艺术区早期的艺术生态。这些创始人们是:

798艺术区创始人名单(按拼音排序)

艺术家 :

白宜洛、蔡志松、苍鑫、陈文波、陈羚羊、傅镭、枫翎、高氏兄弟、黄锐、黄岩、黑月、摩根、马晗、马树青、毛栗子、李松松、李象群、李天元、刘小东、刘野、刘力国、刘索拉、庆庆、盛奇、史金淞、史国瑞、石心宁、史晶、孙原+彭禹、师建民、隋建国、邵帆、铁鹰、熊文韵、徐勇、肖鲁、邢俊勤、王轶琼、赵半狄、王迈、吴小军、于凡、张小涛、朱岩、朱均

机构 Organizations:

思想手、东京画廊、长征空间、时态空间、唐人画廊、常青画廊、仁俱乐部、季节画廊、罗伯特书店、程昕东画廊、微波释、百年印象、北京公社、安妮画廊、Now俱乐部、空白空间、中国当代画廊(英国)、对比窗、自由交流书店、意大利画廊、尤伦斯计划(UCCA)、山艺术、3+3艺术空间、4M空间、上下班书院、零艺术中心、无限画廊、马蕊拉画廊、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

相关人士:

安妮、冰冰、陈光俊、程昕东、杜坚、方蕾、冯博一、栗宪庭、黎静、罗伯特·伯纳欧、卢杰、冷林、满开慧、孙宁、沈晓闽、苏丹、兀鹏辉、王朝、向晓丽、张离、郑林、周颖、赵磊

理想从未远离,现实仍然精彩。

德里达曾指出,解构主义并不是要取代结构主义或者形而上传统,也取代不了,同样,798作为艺术形态、艺术生态、活的艺术样本谁也取代不了,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发生的798,为了何去何从的艺术的未来……

  • 编辑:王越(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