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好去处,200多座古桥为北京留下惊世美景

  • 2019-09-12 14:23:23
  • 北京文化

桥,水之梁也。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人的地方就有智慧。千百年来,古人用桥解决了河流对交通的阻隔,也为北京留下了一道道巧夺天工的惊世美景。

1、永安桥

自古以来有水便有桥,北海园林水面广阔,历史上共建有大小各式桥梁33座。走进公园南门,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恐怕不是那星罗棋布的殿廊轩榭,精巧雅致的园中之园,而是一座宛如玉制长虹一般的汉白玉石桥,这便是永安桥,也叫堆云积翠桥。这座桥将太液池南岸的团城和琼华岛连接起来。

这座桥始建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大桥全长85米,宽7.6米,是一座以雅致、精巧著称的三孔劵洞石拱桥。其前身是一座单孔木桥,中铺木板,两侧装木栏杆,桥的两端是用石料砌成的护栏,因建在太液池上,明代时被称为“太液桥”。清乾隆年间被拆修成了石桥。1979年,这座桥换上了新桥面,装了88根莲花饰柱和有荷叶图案的护栏板,重获新生。

站在大桥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大桥平面呈“之”字形,不同于历来的直形石拱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追溯到当年乾隆皇帝在修建琼岛时精心布置的轴线布局,位于琼岛南坡的永安寺布局工整,中轴对称,与团城构成了一条自上而下,自南向北的轴线景观,但是团城承光殿的轴线与琼华岛白塔的轴线相互错开了约15米,于是造园匠师把这座大桥设计成曲折的三段,北段与琼华岛连接,南段与团城连接,中段则把南北轴线连接起来,就这样把两个不同的空间巧妙而自然地连成了一体,堪称是绝妙的造景艺术手法,让人领略到古人无穷的智慧和卓越的艺术!

2、卢沟桥

无论是古人在卢沟晓月下的送亲别友,还是抗日年代“七七事变”战火的洗礼,都让古老的卢沟桥显得深邃厚重。卢沟桥是中国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11孔联拱大石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卢沟桥有桥孔11个,桥墩10个。夏末秋初,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桥面上游客不算太多。从桥上四下眺望,河岸边树木郁郁葱葱,河面青色水草繁茂,心胸顿时开阔起来。

3、琉璃河古桥

琉璃河大桥是房山区第一大桥,石桥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余米,横跨琉璃河上。桥体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桥上建有汉白玉实心栏板和望柱,其上均雕有海棠线等纹饰。桥身共11孔,中孔最大,正中的三孔石券两侧分别雕着豁鼻瞠目的吸水兽,它们威严地怒视着河面。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琉璃河(107国道)

交通:该桥没有直达的地铁,出行建议自驾,或者乘坐公交838路、917路快等到达琉璃河站下车。

4、永通桥(八里桥)

京杭大运河最北段的通惠河,连接着朝阳和通州。8月,通惠河两边堤岸上,爬满了五叶爬山虎,顺着河中柳叶飘去的方向远远望去,便可瞧见一座石拱桥卧于波上。那是永通桥。犹如一位老人静静“坐”在河边,讲着逝去多年的故事,作为北京现存三大古石桥之一,永通桥已在通惠河上存在了573年了。位于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界处的这座桥,是一座长50米、宽16米的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距旧通州县八里,故也称八里桥。它既是“陆运京储之通道”,实现南北货运;也是“京津要塞”,扼守京通界限。

夏末,慢步上桥时,我发现桥面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柏油路面,而两侧32副石栏板已识别不出原先的雕刻图案,被铁栏杆围了起来。透过栏杆,我能看见那昂首挺胸的戗兽,看见那形态不一的石狮子,有的正襟危坐,怒视前方;有的侧首低头,垂睨桥面;也有的按着小狮子,神情祥和,做慈母状。66座石狮子,如今已有好几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仅有一根方形石柱安置在了原先的位置。

地址:八里桥地铁站附近

路线:可搭乘八通线前往,从B3出口离开地铁站,往东直走一百米即可到达。也可搭乘公交322路、615路、647路、666路或668路等,到八里桥公交站下车,往西直走200米抵达。

5、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颐和园十七孔桥是一座长150米的17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于南湖岛和廊如亭之间。乾隆时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计544只,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

6、丹陛桥

秋日午后,我跟着前面身背古琴的老人走向天坛。如果闻到了白皮松的香气,天坛就算到了。走到圜丘坛向北望去,可见一条长360米的南北大道笔直地向祈谷坛延去,这就是丹陛桥。初次到这里的游人难免奇怪,虽然名字里带个“桥”字,这里却全然不见桥的踪影,更没有桥“翅”儿,这番命名又是为何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得从丹陛桥的诞生说起。原来,丹陛桥并非和天坛内祭坛与大殿同一时间落成。相传,祭坛建成之后,永乐帝前来参观,只见坛的北面墙是圆的,南面墙是方的。北墙象征着“天圆”,南墙象征着“地方”,坛内用于合祀天地的大祀殿也分外气派。永乐帝心中满意之余,转念又想要再建一条宛若步步升天的通天大道。这可难怪了工部大臣。在遍寻完北京的能工巧匠后,终于找到个技艺精通的瓦匠师傅,找到了修路的法子。

既然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将其称作“丹陛桥”呢?据介绍,“丹”者,红也,“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所以叫做“丹陛”。值得一提的是,“丹陛桥”这种制式并非天坛所独有,故宫中的重要宫殿均采用丹陛桥制。比如,故宫宁寿门至皇极殿之间就建有一座汉白玉石的丹陛桥,高1.6米,长30米,宽6米,两侧安装汉白玉石栏杆。不过,故宫里的丹陛桥,就是一种高于地面的高台式旱桥,修建在高台式宫门与重要宫殿之间,用青砖砌成,因其走向一般为南北方向,又名“子午桥”。

地址: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7、金鳌玉蝀桥

金鳌玉蝀桥位于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文津街东边,横跨太液池的中部,是中南海与北海的分界桥。它更通俗的名字是北海大桥。它北倚琼岛白塔,南望瀛台,东临万善殿、千圣殿,西连金碧辉煌的紫光阁。清乾隆皇帝曾在中海的建筑水云榭上亲题“太液秋风”四字,“太液秋风”是燕京八景之一,正是指金鳌玉蝀桥所在地太液池的景色。

桥边几十只带蓬的小船整整齐齐地靠在码头。小船有的黄黑相间,船头被刻成小蜜蜂;有的是橙色,船头刻成大黄鸭;还有绿色、蓝色、绿白相见、蓝白相间的小船,令人见之清凉;有的走宫廷贵气风,名叫祥瑞舮、幸福舮等,也很有趣。看完北海大桥,可以在整个北海公园里转转。北海公园历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北海公园占地面积68.2公顷,其中水面38.9公顷。此时秋高气爽,天蓝水碧,枝繁叶茂,荷花映日,正是公园的好季节。

  • 编辑:李康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