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火枪—火铳
火铳是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统称,是在竹制、纸制管形火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元朝火铳是中国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是元军攻城掠地的利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明朝建立后,大量制造火铳,装备军队,在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神机营”。
火铳是以铜或铁铸成,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以及多管铳等。手铳一般铳身细长,便于发射者操持。三眼铳是一种多管铳,点火后可速射或齐射。大碗口铳和盏口铳的构造与手铳类似,铳口像碗(盏)的形状,可容较多的弹丸。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献十支新式武器“火铳”,当时称为“火龙枪”。朱元璋在打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以及明朝政权巩固的战争中,火铳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为了加强边防、海防和城防建设,大量制造火铳,并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门使用火器的神机营。神机营配合骑兵、步兵作战,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到了明代嘉靖以后,明军装备的轻、重型火铳,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文字:中国长城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