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静心斋,遇见北京最美春天

  • 2019-06-29 15:43:27
  • 北京文化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位于北海北岸,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三年竣工,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是皇太子的书斋。静心斋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后形成现存的规模和布局。

镜清斋,在静心斋斋门内的水池对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从外观看,既大方庄重又略带有灵动活泼之气。斋前的方池,周围设有汉白玉围栏,两侧接转角游廊与前方的斋门相连,形成以水为庭的精美院落。镜清斋前,水池中央置放着一方婉转玲珑的石峰,枯水时可以看到底部的石雕须弥座盆。镜清斋两侧的门柱上写有"凭观吾有术,妙理契无为。"的对联。

静心斋,园内散布着亭、台、楼、轩等小建筑,其中有镜清斋、画峰室、韵琴斋、抱素书屋、焙茶坞、枕峦斋、罨画轩等,建筑前后有清澈的池沼,其间有精致的小桥相连,加以自然造形的湖石假山,把园内的建筑分隔成几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环环相套,层层进深,极富层次感。隔湖相望,呈现出一种天然之美,宁静又幽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妙完整的一景。

韵琴斋

泉瀑水声如抚琴低吟,有似碧玉落盘,故有韵琴斋之名。琴声和谐象征政治昌明四时有序,实现对圣王之治的隐喻。静心斋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

抱素书屋

曾是清代皇帝的读书之所,“抱素”援引《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表现了百姓在国家安定兴盛时,保持淳朴的本质而安居乐业的景况,这也正是乾隆所憧憬的理想统治。

罨画轩

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罨画意为色彩鲜明的彩画。其右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为“读画廊”。乾隆诗中称:“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是说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如画的美景,又形成一种“看者原为画里人”的审美趣味。   

焙茶乌

在罨画轩斜对面,园子的东南角的焙茶乌是乾隆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有传说,乾隆皇帝视茶如命,在他决定让出皇位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的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小玉带桥

上西眺,水面南岸为镜清斋后接的卷棚歇山顶抱厦,北岸为沁泉廊,西岸小山上是枕峦亭。静心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之称。乾隆皇帝屡下江南,对江南园林颇有钟爱之意,于是根据江南意想,设计建造此园,园内楼台亭榭完全仿照苏州园林制作,又运来大批太湖石装点,终成如今之优美景区。

西垣爬山廊

静心斋东枕小山,南临北海,西邻西天梵境寺,北面为市井通衢,四周有围墙环绕。静心斋的围墙形式因四面环境的不同而富于变化,分硬角、软角、死角三种不同设计,墙基还散缀山石花木,起到掩饰美化墙角的作用。西垣及北垣以爬山廊代替,既成一景又可实用。

叠翠楼

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枕峦亭下假山,半开状的石门。

枕峦亭

利用地形起伏和建筑的高低参差,平面错落来获得不同的景观效果,亭子与周围的游廊和假山组合,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乾隆帝赞誉它是“莲朵珠宫”。枕峦亭上观景,沁泉廊,曲栏平桥,镜清斋后接的抱厦。枕峦亭上观景,曲栏平桥,镜清斋后接的抱厦,画峰室。

静心斋中的假山全部用黄太湖石堆叠,其掇石构思是按照山水画家笔下的“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仿照山水画家笔下的横峰侧岭,高峰岩洞而建。

曲栏平桥和沁泉廊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建筑,并在斋门口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静心斋斋门。每天上午议政后,慈禧太后便偕同光绪帝等乘小火车至镜清斋用膳、休憩。该铁路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全部拆毁。

  • 编辑:王越(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