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高校游看这里

  • 2019-06-29 15:32:04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暑期北京最热闹的要数各大高校的夏令营了,不论是刚刚高考完的孩子还是未来要步入大学的学生,都回来名校提前参观游历一番,北京必游的要数清华北大莫属了。

北大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虽几经兴废,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

北大西门建于1926年 ,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西校门为北京大学的正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超过八米。西校门处于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点位置,是进入北大领略风光的最佳入口。西校门内是一座精心雕镂的石桥。正对西门的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其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牵来的两只华表。西校门向西而行,是清代名园鸣鹤园的遗迹,往南的一片绿地和荷塘,是明末画家米万种勺园故址。

博雅塔建于1924-1925年,位于未名湖东南隅山地上,采用辽代密檐砖塔外形,这样一种在风景区内对构筑物的特殊处理,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

博雅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燃灯塔十三级,“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博雅塔也是十三级,只不过比燃灯塔小,高仅三十七米,也是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钢筋水泥文物,设计精良。 唐克阳在《从废园到燕园》一书中这样评价其风格特征——“徒有中国式的外表,但它所摹写的木构细节却非砖砌,而是由混凝土预制的,这座基本实心的密檐宝塔里面没有舍利和经函,却有层层铁塔通往顶端……”

在北大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一尾翻尾石鱼同样也是圆明园遗物。此石鱼原位于圆明园谐奇趣楼南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正中,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口内喷出水柱,可达十余米。池四周及池内,还有铜羊、鹿、鸭以及石刻花瓶等喷水机关,一齐喷水时,蔚为壮观。如今,红褐色、扬头翘尾的石鱼,已然成为未名湖一景。冬天时,为了防止滑冰的人踩踏石鱼,北京大学会用笼子把石鱼罩起来。

清华

清华原址为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为东西两园,东园仍名为“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俗称“小五爷园”,咸丰即位后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并亲题匾额。西边的园子起名为“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詝(即咸丰帝),俗称“四爷园”。我国首次留美庚款考试于1909年在北京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举行,同年内务府将西郊皇家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1911年游美肄业馆在清华园建成,更名为“清华学堂”。

到清华校园旅游的游客最先被介绍的都是清华园的标志——二校门。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

今天看去,她是一座青砖基座、白玉石砌成的三拱石门,中间一道弧度完美的大拱门之上,镌刻着清朝末年大学士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鲜明而有神采。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最早是作为清华学堂的主校门而存在的。早期时,它的两翼伸以短墙,东西各联通有其他建筑。当时的清华,门纪森严,一切与无关人员都禁止擅入。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天西校门所在的位置)。自此,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

时光荏苒,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国图“悦读之旅”,穿越时空体味经典

身着汉服,伴随着悠扬的古乐,朗诵经典诗歌,变身小小书生,体验活字印刷……7月15日,由海淀区旅游委支持和北京国图书店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关村科教旅游特色夏令营之“悦读之旅”活动将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20组家庭走进典籍博物馆,通过参观“《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展览、左琴右书、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和“VR诵经典”虚拟阅读等等环节,体验“悦读”的奇妙感觉。

  • 编辑:毋杨梅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