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暇时,带上家人出门逛逛。可以带家人去天安门、故宫走一走,看看故宫最近的展览,欣赏各朝代流传下来的珍宝,从中感悟历史变迁~可以带家人逛逛皇家园林,比如中山公园、景山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各个都经历百年风雨的洗礼,如今依旧屹立,并供后人们参观;可以带家人去历史悠久的广济寺求福祈安,为心灵寻得一方净土;可以带家人去南锣鼓巷逛一逛,看看沿街叫卖的小商铺,品尝民间传统小吃,在人声鼎沸中感受昔日老北京的热闹~
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长安街
故宫
相信不用小编多说,大家对故宫都很熟了。但小编今天要向您推荐“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没错,就是新闻上沸沸扬扬的“故宫邀你过大年”啦!
故宫博物院首次最大限度还原清代皇宫过大年的场景,我们将是有史以来第一届能在宫里过年的普通人。

乾清宫的丹陛上,竖立起高大的宫灯,这是故宫首次复原了消失近200年的“天灯”和“万寿灯”。这本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得动用8000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皇帝取消以来,这个盛世之景湮没于历史,相关文物也早已分散各处,渐渐不为人所知。故宫的研究人员不但在文献中查出来天灯、万寿灯的使用方式、历史沿革,乃至各部分的详细尺寸,更在各个库房中找到了灯身模型、灯联小样、灯杆原件,并成功复原,重现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

在清宫,腊月初一,皇帝用“赐福苍生”之笔在龙笺上书写第一个福字,贴在乾清宫,再写十余幅贴于其他宫中。本次展览展示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的福字,观众可以现场比较下“皇帝书法哪家强”。这些福字在展览时以“磬”形排列,寓意“福庆”。清宫的春联多由翰林书写,但这次在养心殿,我们能看到乾隆的御笔。
本次文物展览分为“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想亲身体验故宫过年的,千万别错过哦!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辽代这里曾是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创意、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格外庄严肃穆。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
公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后来于1917年迁入。园内主要景观有社稷坛、习礼亭、保卫和平坊、拜殿、松柏交翠亭、唐花坞等。游客来此,可以边观赏景色边细看景点介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上,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遥遥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曾多次更名:青山、万岁山、镇山、景山等,民间还曾称为煤山。1928年开放,1957年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定为国家4A级景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

景山公园内古树参天,山峰独秀,殿宇巍峨,牡丹品种繁多,文化活动丰富。山上五亭横列,中锋万春亭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制高点,尽享天时地利,登临其上,可俯瞰故宫全景,一览京城轴线,领略整齐对称的布局神韵,品读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这里曾是明、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保存着寿皇殿、观德殿、护国忠义庙、绮望楼等古迹文物,散发着浓厚的根祖气息,是传承和发扬中华孝道文化的圣地。

园内主要景点有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和绮望楼。绮望楼位于景山前山脚下,正对景山南门,明代这里曾建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称为山前殿。皇帝经常在山前殿宴请各地来京朝贺的文武官员、各部落首领及公使等,这里成为皇帝宴请宾客的宴会厅。

景山公园另一人文景观是崇祯自缢处,现此处立有两通碑刻,分别为:“明思宗殉国处”碑和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历代均有诗文评此处。如清代《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1950年代,有联曰:“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槐无过受锁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44号
皇城根遗址公园

皇城根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宽29米,长2.8公里,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在这个开放式的街心公园里种植了数千棵各种树木、3万多株花卉和灌木,在市中心形成了一条浓郁的绿化带。

按照“把自然引入城市”的思路,公园有90%的面积是绿化带,栽种适合北京气候条件的玉兰、银杏等名贵树种,配合各类灌木植物,铺设大面积草坪,营造出“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竹冬翠”等充满京城四季情趣的景观。

这座遗址公园更有人文上的大手笔:石雕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地图、地下墙基遗存、复建的小段旧皇城城墙、东厂和翠花胡同间的四合院、中法大学的雕塑等等再现了老皇城根的历史厚重感,唤醒了湮没在城市和历史记忆中的过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9号
广济寺

广济寺是一座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佛教寺庙,兴建于金朝时期,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闻名遐迩的北京“内八刹”之一。它坐落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占地2.3公顷。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

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

广济寺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善男信女前来祈福礼拜。广济寺被称为千年求姻缘最好的寺庙,这个在民间拥有很好的口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胡同,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南锣鼓巷曾一度成为大家心目中商业化小吃街的代表。但自从南锣鼓巷主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又封闭改造小半年。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商铺从235家锐减到154家,店铺大多采用灰色墙壁、砖红色木门。已恢复了几分当年风貌~
漫步南锣鼓巷,你不仅会惊讶于在城中心还有这样的“桃源”,更会惊艳于它的时尚,它的旧貌新颜。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古老文化与时尚竟可以对接得如此天衣无缝。白天感受胡同街景浓郁的老北京韵味,夜晚则可以游荡在独具个性创意的小店,或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物品,或尽情融入时尚先锋的自我放纵。有人说,三里屯没有做到的南锣鼓巷做到了,后海失去的南锣鼓巷又给找了过来。南锣鼓巷的夜晚和白昼都是风景,没有谁比谁安静,只有动人心魄的风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胡同
老舍故居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其中解放前九处,解放后一处。小羊圈胡同5号(现为小杨家胡同8号)是他的出生地,北京师范学校(今育幼胡同)、第十七小学(今方家胡同小学)、翊教寺公寓、西山卧佛寺、西直门儿童图书馆、缸瓦市基督教堂、教育会(今北长街小学)、烟通胡同 6 号(今9号)是解放前居住过的九处。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解放后居住的地方。老舍先生在这里居住直至辞世,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

现纪念馆所在的“老舍故居”是北京市人民政府1984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位于丰盛胡同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

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影壁,中心贴个大红“福”字做装饰。往里走是个不大的小院,只有两间南房,是为门房;往西还有个狭长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体部分。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院内正房为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书桌对着东门,一转身就可以拿到嵌在墙上书橱里的书籍,书桌是硬木镶大理石的。还有老舍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台灯、收音机和台历等。就在这间小屋子里,老舍写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等,还有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 20余部剧作。此外还有大量的曲艺、散文、诗歌、论文、杂文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客厅中陈列着沙发、条案、硬木雕花圆桌、凳及多宝阁。南面向阳的窗台、茶几上摆着各种盆景、盆花。西墙上挂着著名国画家赠送的老舍喜爱的字画。据老舍夫人胡絜青说,原来这些字画几天就换一次,每换一次,老舍总要细细地看上半天。在这里,老舍曾接待过许多著名艺术家和中外友人。东西各有三间厢房,东厢房是就餐的场所,西厢房老舍女儿居住。1953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亲自栽下了两棵柿树。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胡絜青美其名为:“丹柿小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