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天文台上 明月直播乡思

  • 2018-09-25 09:35:45
  • 北京日报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农历八月十五夜,576岁的北京古观象台网络直播中秋月,唤起缕缕乡愁。

19时45分许,满月升起,霜华遍地。始建于1442年的古观象台上,8架铸造精湛的清代天文观测仪器气势恢宏。工作人员说:“这是世界上现存的保持连续观测最久的古天文台。一直到1929年,才停止观测使用。”

“日月合明,古人崇尚月亮,因为它与太阳一样带来光明。”古观象台常务副台长肖军说起天文历法头头是道,讲起仪器设备更是井井有条,不过专为中秋月做直播,还是首次。他说,“中秋节,是今人与古人一次绵延越千年的约定。”

满月越升越高。人们三五成群,或抬头望月,或低声吟诵。数千年前,中国人就是这样抬头观月,将每一次月缺月圆记录为一个月。“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阴历是月亮与地球的关系,论初一十五,平均每过29.53天,月圆一次。阳历是太阳与地球间的关系,平均365.6422是一年。阳历把一年分24节气,阴历是一年12个月。所以阴历平均每三年加一个闰月,阴阳历年的长度就找平了。”肖军娓娓讲解,“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人们认识了一天,制定了时间的秩序。”

肖军说:“现在我们用的是公历,更简单明了。但中国古人使用的历法,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点。”

科技进步,今人不再单纯依靠肉眼观月。透过望远镜,月亮之上的环形山、月海和明暗的光影,似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那里也有中国人的“痕迹”——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4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月球正面有一座环形山以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命名。还有两座分别以我国古代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和女词人李清照命名……

古观象台已连续十多年组织中秋赏月,登台观月的人们越来越多。一轮圆月,照亮每个人的回家路,更照亮了传统文化的归家路。“在现场观月的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肖军说:“中秋节的月饼馅儿在变,但人们对幸福团圆的追求未曾改变过。这轮中秋月,凝结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让身处各地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一种对家的眷恋。”

凭高眺远,皓月当空,云无留痕。古老的观象台也开始为中秋节“触网”,直播的是月,传递的是情。

胡同“传习人” 小院话民俗

●地点:朝阳门街道礼士社区

本报记者 于丽爽

讲传说,话习俗,办“老礼儿”画展……中秋节期间,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礼士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民过个文化味浓、邻里情深的传统节日。

“老话儿说,‘年过中秋月过半’,外出做买卖的人,到这个时候也该回来了。秋天,瓜果梨桃都熟了,合家团圆,一起庆丰收、过中秋。要拜月、请兔儿爷。你发现没有?这拜月的都是女人,这是为什么……”在礼士社区居委会院里,“居民脱口秀”正在上演,又是北京传说,又是胡同民俗,居民们一边听一边品尝月饼,听到入迷处,月饼放到嘴边都忘了吃。

为让传统节日更有味道,礼士社区早早策划。在往年吃月饼、话团圆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内涵。挖掘居民中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聘他们作为传习人,给居民讲传统文化,听着既亲切又长知识。

在居委会小院里的活动结束,大家又来到隔壁的“礼士传习馆”,这里是利用疏解整治腾退空间建起的文化活动站,“百幅北京老礼儿”画展正在这里举行。礼士传习馆签约画家卞家华的百幅有关北京老礼儿的漫画,正在这里展出。生动的画面、幽默的题名,让人看得忍俊不禁。

“‘胖了几斤?’这画儿太有意思了!现在见面谁要敢这么问,非挨打不可!”两个年轻姑娘边看漫画,边议论,边拿出手机拍照。画面上,一个姑娘蹲在地秤上,旁边围着一群小伙伴,其中一个人正在帮她称体重。画面上方写着这幅画的名字“胖了几斤?”。

“那年头儿和现如今不一样!穷,吃不上喝不上,能长肉,可是值得炫耀的事儿!所以这幅画不是在开玩笑!说的都是真的!”旁边一位爷爷接上话茬儿。

“咱的老居民,虽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可有关北京的传说,知道的并不多,一些老礼儿也慢慢都陌生了。”社区书记于金凤介绍,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老年人会觉得亲切,勾起很多回忆;年轻人也觉得新鲜,了解历史变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样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深老邻旧坊的感情,同时提升胡同居民整体的文化水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买得起月饼。可买得起、吃不下。居委会举办这样的活动,街里街坊坐一块,看着节目,边吃月饼边照相,人和人感情近了,心里特高兴!”今年76岁的居民杨秀玲说。

移步苏州 《游园》《惊梦》

●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本报记者 任珊

傍晚不到六点,天还没全黑,不少市民来到中国园林博物馆门前拍起合影。“今年的中秋可不一样,园博馆开了夜场,我带着家人来逛公园。”家住怡海花园的俞女士特意将中秋家庭聚会安排在了园博馆。

今年中秋假期,园博馆首次延长夜间开放时间,每晚接待300名市民,傍晚五点半以后可入馆游览。还将传统京剧、昆曲搬进博物馆中,以“沉浸式”游赏方式带领观众月夜游园。

六点半,华灯初上,皓月当空,观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四季庭院欣赏传统京剧武戏《三岔口》和文戏《坐宫》。

“这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两个人寻找对方,以展开一番激烈打斗。”俞女士一边看戏,一边给小侄女悄悄地说戏。台上的两位演员投入地表演着,台下的观众也看得如痴如醉。

两出戏听完,伴着月色,观众又步入夕佳阁,聆听新编京剧《梨花颂》的悠扬唱腔。月光下,精彩的演出与别致的园林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游客站在桥头赏月、拍照。

在第三站塔影别苑,市民伴着波光塔影,看园林,望明月。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又移步小巧精致的苏州畅园,昆曲《游园》与昆舞《惊梦》相唱相和,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着园林与戏曲的交融魅力。

“年年中秋赏明月,可今年是在园林里赏月观戏,完全是另一种感受。”市民詹女士竖起大拇指。

八千游客登高

古都明月同框

●地点:景山万春亭

本报记者 王谌

中秋月圆夜,天朗气清,微风轻拂。景山万春亭迎来超过8000名游客登高,欣赏“中轴月色”。

“这张照得好,看!”河南游客刘先生捕捉到“云遮月”,高兴地把照片展示给妻子看。刘先生告诉记者,天还没黑,他们就沿着山路爬到万春亭,目睹了夜幕降临时的美景。“今天天气好,特别适合登高赏月,北京四个方向的夜景都能看到,特别漂亮。”

万春亭是京城中轴线上的最高点。站在万春亭上,一轮明月高悬,万春亭南面的故宫、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东面的CBD中央商务区现代化建筑,西面的北海白塔、中央电视塔,北面的鼓楼、奥体中心都能观赏到。夜间照明开启后,灯光闪烁,更显古都魅力。

从晚霞初上到皓月当空,前往万春亭的山路上始终人头攒动,不少人扶老携幼,边上山路边欣赏四处美景。登上万春亭,四面平台上早已游人如织,游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慢慢走动,从不同角度观赏月色下的京城。由于万春亭仅可同时容纳约400人,暂时不能登上万春亭的游客,来到万春亭两侧、位置稍低的周赏亭、观妙亭、辑芳亭和富览亭观赏。

晚上八点左右,月亮逐渐升高,景山公园三个门区成为山下赏月的最佳拍照点,游客不断增多。从西门门区向山上望去,明月与万春亭相互映衬,同框取景,美轮美奂。而从南门广场向空中看,古建飞檐上的脊兽与圆月“紧邻”,别具意趣。

昨晚,景山公园特别延迟闭园时间至晚上10点,方便游客中秋赏月。从下午5点至闭园,共有超过8000名游客入园登高赏月,全天入园人数超过3.5万人,是平时周末入园人数的近两倍。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