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市充分挖掘首都特色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构建立体革命文物保护体系,持续推动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建设发展,让观众在参观革命遗迹、瞻仰珍贵文物中感悟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将丰富的革命记忆转变为人们心中的红色烙印。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建党主题片区的中法大学旧址。
陈毅从中法大学走上革命道路
提起陈毅,大家首先会想到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那么,他是从哪里走上革命道路的呢?这就离不开他就读的大学——中法大学。
眼前的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是一处西式结构、中式瓦顶的中西合璧建筑。它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并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据点。它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教育界的领军人物。置身这处位于原皇城东墙旧址上的昔日校舍,回望它30年的办学历史,不禁心生敬意。
从1920年建校至1950年结束,30年间,中法大学始终贯彻执行首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方针,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课堂上占有相当的位置。这种民主自由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师生政治活动较为自由,爱国民主运动活跃。1923年10月,陈毅的哥哥陈孟熙和老同学金满城多次来信,向陈毅介绍中法大学的情况。陈毅决定先去北京入学,再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他经武汉转道到北京,进入中法大学。入学后不久,1923年11月,由颜昌颐、肖振声介绍,陈毅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经组织批准,由他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此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年,已由建党之初的50余名党员增长了十几倍。北京中法大学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据点。
从20世纪20年代起,北京中法大学学生中就出现优秀的文学青年,他们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倡导革命文学,陈毅便是典型代表。他主张文学应当宣传革命思想,他的许多杂感与评论文章,旗帜鲜明,泼辣犀利。陈毅还在《燕风》半月刊、《小说月报》、《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小说《她》《归来的儿子》《十年的升沉》《西山埋葬》《生日》等作品,反映了旧中国青年的遭遇,启迪青年觉悟,唤醒青年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北京中法大学为孙中山先生举行迎丧会,学生们到碧云寺迎丧,并参加了守灵。陈毅以“曲秋”为笔名,写了一篇题为《西山埋葬》的散文。他热烈赞颂孙中山:在西山就读期间,一间四壁的小屋,“像一具棺材”,“万幸,西山的道路近数日重光了。民族空前的英雄的遗骸,决定到西山来寄殡。”然而,孙中山尸骨未寒,国民党右派就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北京中法大学的进步学生们对此义愤填膺。在斗争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直接受到帝国主义宰割的工人和农民才是革命主力军。7月28日,陈毅在《京报》副刊发表题为《谁是救国的主力军》的文章,大声疾呼:“工人农民们,才是我们救国的主力军,有智识的爱国之士,与其在都市上出特刊开大会,不如放身归田,或者投身工厂,去从事组织工农,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办法。”这种坚决的斗争态度,是对国民党右派倒行逆施行为的有力反击,也是在当时形势下对中国革命依靠对象问题的颇有见地的思考。
1925年底,陈毅从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当初怀揣文学梦的他从此正式走上了革命家的道路,在漫漫征程中写下了更为壮烈的革命诗篇。
中法大学旧址

中法大学旧址位于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层教学楼、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600平方米。1984年,中法大学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2021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法大学的创办源于20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首任校长蔡元培,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此处。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1922年建立了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了中共中法大学支部。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于1923年进入中法大学学习,并由团员转为党员,1924-1925年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这所开办了30年的大学,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法大学旧址经过一年多的文物修缮和展陈布展,2021年10月1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在旧址礼堂和教学楼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展览面积约3700平方米。展览融入百年建筑,通过大量文献文物、图片资料、艺术作品,结合历史场景复原、沉浸式阅读享受、多媒体影音体验等展陈形式,全面系统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感悟百年党史蕴含的真理力量,使中法大学旧址所承载的重要历史焕发时代光彩,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课堂”和生动“教材”,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继续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
展 馆 信 息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午参观时间:9:00-12:00(11:30停止入馆);
下午参观时间:14:00-17:00(16:30停止入馆);
中午12:00-14:00闭馆。
咨询电话:010-84024558
(咨询时间与展馆开放时间一致)
预约方式:
微信搜索“中法大学旧址”公众号,点击“参观预约”在线预约,观众可提前7天进行预约。
交通路线:
周边的公共交通车站:亮果厂(公交站)、南锣鼓巷(地铁站)
停靠的车辆:公交60、82、2、141、112路;地铁6、8号线
温馨提示:
1.请在进馆时,配合测量体温、检查健康宝的健康码、疫情防控行程卡的行程码,完成人员、物品安检。入馆后须全程科学佩戴口罩,观展时保持1.5米以上社交距离。
2.为避免在馆参观期间人群聚集,现暂停馆内定时讲解服务,观众可通过扫描展厅内二维码收听语音讲解。
3.中法大学旧址周边没有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