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气息,在这4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坐落着诸多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红色建筑。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位于箭杆胡同的陈独秀旧居!

陈独秀旧居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
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随即北上租住在箭杆胡同这座清代四合院里,草创不久的《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等人曾任《新青年》编辑。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后,北京大学新派人物加入《新青年》撰稿行列,实现了《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一刊一校”的结合。从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鲁迅等一批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在《新青年》上猛烈发声。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一时间,《新青年》的发行量从创刊最初的1000份增加到最高峰的1.6万册,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受《新青年》影响,各地以青年学生为读者的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辟了广阔舞台,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称它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培育了广阔的群众土壤。
出故宫东华门,穿过北池子头条,向北行几步,就是箭杆胡同。胡同中部的20号,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院子,便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目前,旧居北房和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思想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此次展览中,不少珍贵手稿和史料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展览首次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让观众了解和感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同时,旧址内原景重现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部分陈列,收藏了马灯、茶壶、毛笔、公文包等剧中道具。
在宏大的百年党史中,《新青年》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忠实地记录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它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免费对外开放,想要参观的伙伴可以通过东城区【党史e起学】小程序预约,展览采取分时段预约方式,入馆参观需佩戴口罩,并配合馆内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