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朱德同志之孙朱和平少将和孙女朱新华向香山革命纪念馆捐赠朱德、康克清同志革命文物史料,时值朱德同志诞辰134周年。
据悉,此次捐赠的19件(套)红色革命文物,包括朱德同志保存的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穿过的皮鞋、使用过的皮箱、公文包,保存的书籍、刊物、字帖,以及朱德同志诗词手稿等。
“这些物件承载着朱家的家风,更饱含着红色基因的传承。”朱和平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表示,“本来是想留作纪念的,但香山革命纪念馆更需要它。希望这些革命文物能够从自己的传家宝变成展示共和国缔造者的窗口,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生活、工作的。”
香山气质
这已经不是朱和平第一次向纪念馆、博物馆捐赠朱德同志和康克清同志的物品了。此前,他曾向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朱德故居、四川省仪陇县朱德纪念馆等捐赠朱德同志生前用品,也曾向江西万安捐赠一批康克清同志遗物。
在本次向香山革命纪念馆捐赠的红色文物中,朱和平首先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的是一本发黄的、封皮上写有朱德签名的《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财政金融政策》,系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49年年底发行。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有何深意?朱和平称,在他看来,这件藏品最有“香山气质”。
香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见证地。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这里是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转折地。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多篇重要论著,为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很多重大决策和理论准备。而这本书,就是朱德同志在香山工作时常看的。
“作为国家领导人,爷爷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他仍能够抽出时间学习知识。为了系统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爷爷每天挤时间读书,他将书中提及的单位换算为中国常用的亩、顷,字里行间还有很多注解、心得体会和批注。”朱和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本小册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香山时期如何从军事斗争转向国家建设的转型。
以书传家
朱德同志爱读书,爱学习,重视知识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朱和平。他记得,1972年,在部队入党后在北戴河与朱德同志相聚,朱德在高兴之余嘱咐他最多的就是“多读书,加强文化学习”。
“爷爷告诉我,他小时候上私塾的钱都是家里借贷而来的,根本买不起书,经常借他人的书学习,所以他特别珍惜书籍。”朱和平说,为了督促他和其他年轻战士更好地学习,朱德同志向朱和平所在连队赠送了400余册各类图书,直接在连队里建起了图书室。
“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就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不仅包含时事政治,还有科学技术类的,惠及了一大批战友。”朱德同志的馈赠让朱和平意识到,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历史时期,没有文化和知识是行不通的。阅读之余,他的求知欲和自我提升的要求逐步被激发出来。
“我当时文化程度是初中毕业,爷爷希望我能够利用训练之余的时间抓紧自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朱和平说,朱德同志的叮咛让他备受鼓舞,返回连队后不久,他接到了朱德同志回京后寄来的30多册北京市高中课本和习题集。
这下,朱和平再也没有“业余”时间了,完成日常工作后,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吸收养分。遇到不会的,就向连队里比自己学历高的战友请教,一点一滴地完成自学。
“当时部队里有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利用四年时间自学了高中课程,为日后考大学做好了知识储备。”朱和平说,自己的进步和爷爷的督促密不可分,以至于每次回京探亲,朱德都会主动询问他学习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南海的家中,朱德同志有一个专门的图书室,光书柜就有50多个,家里的每一册藏书全部标有序号,无论是朱家子弟还是朱德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均可以借阅。
“总的藏书量得有两万多册吧,根据不同的类别和时间段进行了划分,想看什么都可以找秘书借,登记。”朱和平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看各类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都是从图书室借阅的,长大之后,也是在这间图书室里借阅了许多政治、历史、经济类等书籍。
“我们家人和爷爷身边工作人员都爱读书,这是受了爷爷的影响,而且看得很认真,借书和还书非常守时,一套书常常是你读完了立即就被其他人借走。”朱和平说。
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家上下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让朱和平受益匪浅。如今,虽然已经退休,朱和平的社会活动依旧频繁。然而,他仍然能够抽出至少每天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均源于年少时期形成的习惯。
“我的夫人和孩子在我的影响下也是如此,我们有时间也一起讨论学习心得。”朱和平说,朱德同志曾告诫他们,朱家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唯有书籍,可以留给后代。
旧皮箱和毛边纸
除了爱读书,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艰苦朴素。在此次捐赠的红色文物中,朱和平还特意提到了一只皮箱。别看它看起来有些斑驳,却陪伴朱德同志走南闯北,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在使用。
朱和平说,这样的皮箱原本有四只,都是在战争年代党为朱德等领导同志配备的行李箱,其中三只已经捐献出去了,这是剩下的最后一个皮箱。
“本来是想留作纪念的,但香山革命纪念馆更需要它。”朱和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之所以珍贵,并不是皮箱的材质有多好,而是朱德同志一直使用,并且以身作则,传承勤俭持家的家风。
“我记得爷爷曾经有一条衬裤,特别不起眼,但是光补丁就有17处,这样的物件摆在大家面前就非常震撼,不用再过多解释什么了。”说起朱德同志生活朴素的点滴,朱和平眼中泛起了泪光。
每每看到朱德同志留下的生活用品,朱和平都会产生由衷的敬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在生活上竟然是如此的勤俭。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朱和平介绍,朱德同志酷爱书法,本次捐赠的这幅作品正是朱德同志于1965年7月4日题写并赠予萧劲光大将的。这幅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当时宣纸比较贵重,因此朱德同志并没有题写在宣纸上,而是题于毛边纸上。
“我年轻的时候曾不太理解,爷爷练字为什么要用品质最差的毛边纸呢,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买不起宣纸么?”朱和平说,在他的印象中,朱德同志经常让身边的办公人员出门购买毛边纸,每次都要买上很多。开始,朱德同志用这些毛边纸练习,等到需要赠送时才换成宣纸书写。可久而久之,毛边纸上的题字越来越多,而家里的宣纸仍然放在那里。
“爷爷说毛边纸已经很好了,赠送给友人后经过装裱,可以很好地保存,和宣纸的效果基本一样。”朱和平说。
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和朱德同志、康克清同志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朱和平受教殊深,也养成了勤俭的美德。小时候,他就参加过各种农业劳动,植树、种菜都是一把好手。一日三餐,只要有剩菜剩饭没有吃完,下一顿饭一定会先解决它们,吃完了才做新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爷爷总跟我说,打仗的时候哪有这样的物质条件,要珍惜粮食。”朱和平说,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并且继续传递给儿子。他表示,时代不同了,现在需要通过消费拉动内需,因此并不排斥提高生活水平,但是无论在何种场合,还是要制止铺张浪费。
“现在,总书记号召开展光盘行动、杜绝浪费,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看着生活条件好了,就忘记了艰苦朴素。”朱和平表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必须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次受赠的文物史料,未来将以专题展览的形式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与观众见面。”香山革命纪念馆相关负责人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这些文物史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充分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无限忠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公仆情怀,一生学习、一生向前的奋斗精神。
据介绍,香山革命纪念馆2020年已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文物史料近一千件(套)。目前的展物包括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京“赶考”时乘坐的同款吉普车,1949年开国大典时使用过的礼炮和大红灯笼,1950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外国文书籍出版局于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北平和平解放》和《开国大典》影像实录等。自2019年9月开放至今,该馆已累计接待了近52万观众,还有众多观众通过“虚拟展”“云课堂”“听展览”等方式积极参与线上活动。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 》提出,‘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以香山革命纪念地为重点,形成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香山革命纪念馆将按照规划,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切实发挥革命文物史料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功能。”香山革命纪念馆有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