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事迹陈列馆景区,坐落在新河县城迎宾街北段,占地135亩,建有振堂广场、董振堂铜像、董振堂事迹陈列馆、振堂碑林及附属振堂公园等设施,是为纪念新河县籍著名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全国“双百”人物董振堂将军而建的红色旅游景区。现为国家AA级景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邢台市廉政教育基地、邢台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河北省总队邢台支队红色教育基地。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景区三面环路,交通十分便利,城乡公交均在景区设置站点,距青银高速公路站口仅4公里。树林茂密,环境优美,庄严肃穆,松柏长青。在景区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董振堂将军铜像、董振堂事迹陈列馆、振堂碑林。
董振堂,新河县西李家庄人,早年投身革命,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他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枚红旗勋章获得者,是河北籍参加红军长征的最高级别将领,曾担任过红五军团军团长、红五军军长、中革军委委员、中央执行委员等重要职务。他在革命困难时期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并先后参加保卫苏区的六大战役,历经两次反围剿,在长征路上担当后卫,指挥湘江之战、阻击敌人,勇夺娄山关、出生入死,奋战青杠坡、力挽狂澜,十过雪山,三过草地,率部西征,喋血高台,他忠于革命、顾全大局,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坚决革命的同志”。1956年11月,叶剑英视察河西走廊来到高台,仰望悬挂过董振堂烈士头颅的高台城楼时,感慨万千,赋诗一首: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猿鹤沙虫惊世焕,高台为你著荣光。表达叶剑英元帅对董振堂同志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董振堂将军铜像由清华大学李向群教授设计,高4米,重3吨,铜像底座高2米,材质为紫铜,将军手握军帽,深邃的双眼注视着前方,让我们领略到红军“铁流后卫”的高大形象,基座正面刻有:董振堂(1895——1937);背面雕刻着董振堂将军生平的简介。铜像两侧的六根功绩柱象征将军一生追求光明、宁都起义、保卫苏区、铁流后卫、西征苦战、光照千秋六个阶段。铜像距陈列馆大约为42米,董振堂将军牺牲的时候仅有42岁,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设计者独具匠心。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外观形似红军八角帽,高大厚重,庄严肃穆,突出红色主题,建筑面积782平方米,内设序厅和主厅,共500多平方米。陈列馆布局自然流畅,陈展黑、红、灰三色协调搭配,文物、景观、油画浑然一体,烘托出董振堂将军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陈列馆设有前言,主展厅有追求光明、宁都起义、保卫苏区、铁流后卫、西征苦战、光照千秋六个部分。展览以图片、文物、沙盘、雕塑等手法,再现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战斗场面,展示董振堂追求光明、投身革命、浴血奋战直至悲壮牺牲的光辉历程。
在陈列馆后建有碑林,42块雕技精湛的青石碑树立在苍翠的古柏林中,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代将军、高级干部以及董振堂生前战友、后代亲属,对董振堂将军的高度评价和赞语。
新河县西李家庄保存有董振堂故居,旧居有南北两个跨院,有民国风格房舍17间,里边故居中陈列着民国时期董振堂的家居物品和部分旧书籍,珍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董家故事,真实记录着将军成长的痕迹。在故居外建有文化广场,有将军石雕像、山河浮雕墙,将军革命生涯文化墙,最南端树立红军军旗形状石匾一块,上面刻写“将军诞生的地方”红色大字,文化气氛浓厚。
董振堂族墓,位于滏东排河北岸、滏阳新河南堤外,距县城8公里,是新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有坟墓十几座,有民国墓碑3通,地面高度均在2米以上,埋葬着董家祖上先辈和董振堂的遗孀贾明玉。在墓地最前方有“董振堂将军纪念碑”,碑体通高3米,背面镌刻着董振堂生平简介。关于墓地有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1967年,按照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治理滏阳新河时,按设计路线需将董氏祖墓迁移,此事上报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特批将河道向北移一里,使墓地得以保留,留下了“海河因为董振堂拐了个弯”的传奇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