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九一八”事变当夜中国守军与日军在北大营的战斗情况,一直受到学界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关于“九一八”事变之夜北大营之战的叙述大部分是依据一些口述历史资料而成,即使有一部分日方资料,也存在着伪造战史或叙述不完整的现象,因此尚未能形成翔实、细致及准确的论述,进而北大营之战日军伤亡人数也存在着不同的统计;同时还存在着北大营中国守军东北军第七旅未有抵抗便撤出兵营的说法。近年来,随着中日双方相关新史料的发现和收集,使我们有了厘清这段史实的可能和依据。
日军三路进攻北大营“九一八”事变之夜袭击北大营守军的日军部队,主要为铁道守备队第二大队所辖第三、第四和第一中队的600多名日军,该部日军攻击北大营的主要路径分为北、中、南3路,由西向东攻击,其中第一路为铁道守备第二大队第三中队,从北大营西北角偷袭,然后沿北部营区从西向东推进;第二路为铁道守备第二大队第四中队,从北大营西部中侧攻入,然后通过中部操场向东部攻击;第三路为铁道守备第二大队第一中队,从北大营西南角攻入,然后沿南侧从西向东进展。
日军伤亡人数统计在日军袭击过程中,北大营守军自发地进行了抵抗,并给日军造成了较大伤亡。有关北大营之战的日军伤亡情况,中日双方战时和战后的文献资料、口述历史及出版物等的记述不一。其中比较典型也是对后来影响比较大的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奉天军(即关东军)司令部调查”资料记载,“九一八”事变之夜北大营之战日军“伤将校4人,死下士兵2人、伤19人,合计伤亡25人”。另一份日本参谋本部的资料《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则记载“我方战死2名,负伤22名”。上述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及日本参谋本部都是战时日军的权威机构,并且按照战时日本军队中对于战斗伤亡都有专门人员进行战场搜救及统计并经层层严格上报、审核的做法看,应该不会产生单纯统计上的误差。进而,笔者结合上述两种史料前后文的叙述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认真比对及考证后发现,日本参谋本部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资料,是对“九一八”事变北大营之战日军“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攻击北大营”伤亡数字的统计。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统计,则是包含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在内的“九一八”事变之夜进攻北大营全部日军的伤亡。也就是说,“九一八”事变之夜,北大营之战日军伤亡人数出现不同,是因为统计范围不同而造成的。换言之,“九一八”事变之夜北大营之战日军伤亡人数,从铁道守备第二大队的角度统计为24人,而从关东军的角度进行统计则为25人。此外,由于关东军司令部对北大营之战日军伤亡数字统计时间的问题,还出现了伤和亡人数不同的情况,也就是说前述关东军司令部的死亡2名、受伤23名的数字是在北大营之战后短期内进行的统计,其死亡2名为战场死亡,而实际上后来在受伤的23人中又出现了1名因伤重不治死亡的士兵。
北大营守军自发抵抗日军进攻北大营的过程中,率先对日军进行反击的是东北军第七旅第六二一团第三营,其后是第七旅第六二一团第一营、第七旅机关枪连、第六二〇团第一营、第七旅军士教导队、第六二〇团第一、二营等。并且,由于东北军第七旅官兵的有效抗击,除了3名日军被击毙外,还有独立守备第二大队第三中队的中尉野田耕夫、一等兵相泽善夫等5名负伤;第四中队二等兵桥本基、上等兵藤原司郎、伍长铃木重太郎、一等兵米山政一、一等兵大内文太郎、上等兵佐藤勇夫等8名负伤;第一中队军曹阿部修二,上等兵清水德平、高桥广一,一等兵本间太市,特务曹长松元房太郎,军曹津野又平、本田继男等9名负伤,伤残人员共计22名。故此,“九一八”之夜北大营之战日军伤亡的实际人数为25人,其中死亡3人、伤22人。拉开十四年抗战的序幕“九一八”事变之夜,中国守军的抵抗不只是东北抗战的开始,也是全国抗战的开始。2017年1月,国家教育部通知,要求中小学教科书将八年抗战统一为十四年抗战,由此,中国守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夜抵抗日军侵略的行动又被赋予了时代的历史意义。“九一八”事变当夜中国守军自发进行的抵抗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敢抵御外来侵略的伟大爱国精神,而且也象征着抗日战争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唯一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由此,“九一八”事变之夜中国守军的抵抗被赋予了揭开十四年抗日战争序幕的历史意义。节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文章原题《史料中的九一八之夜》文章为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资助课题“沈阳北大营历史研究”(编号:014011015)阶段性成果,作者高建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