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北京庙会:旧京“五大庙会”

  • 2022-01-18 10:07:05
  • 北京旅游网综合

老北京的庙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规定时日,商贩麇集,且有佛道等烧香祈拜活动的庙会,如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东便门内的蟠桃宫庙会;一类是商贩定期、定点汇集的集市性的庙会,多称“庙市”。民国年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极盛行的是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五大庙会。其中每月的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是土地庙会,初四、十四、二十四是花市庙会,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六、十六、二十六是白塔寺庙会,初七、十七、二十七、初八、十八、二十八是护国寺庙会,初九、十九、二十九、初十、二十、三十是隆福寺庙会。

隆福寺庙会

北京隆福寺贯穿六个世纪,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清朝雍正九年重修,至今500余年的历史。隆福寺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香火院,规制等级极高。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向有“诸市之冠”的称呼。因其坐落在东城,故人们称它为“东庙”,与护国寺对称。隆福寺的庙会,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据《大清一统志》载:“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

《燕京岁时记》曾作过如下描述:“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

明景泰三年(1452),景泰皇帝兴建隆福寺,用以礼佛佑民。香火一度十分旺盛。北京唯一一座汉藏佛教同驻的皇家寺院。清雍正九年(1731),雍正帝下令扩建,纯正喇嘛庙,为雍和宫下院。逐渐形成盛大庙会,为京城五大庙会之首,号称“文庙会”,有“诸市之冠”之称。20世纪初,民国初年,隆福寺的古旧书业形成一次发展高峰,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一条街”。逐渐成为市民广场与休闲胜地。1950年,隆福寺庙会停业,开始筹建大型摊贩市场。

白塔寺庙会

清末众多寺庙开始举办庙会,通过招商收租来补贴生计,白塔寺也不例外,每逢五、六日开市,每个月共开六天。后来它与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和花市庙会并称为民国时期的北京“五大庙会”。

据《北平庙会调查·庙会的历史》(北平民国学院1937年5月印行)记载:“北平庙会之最早者,今所确知,当为辽之‘上巳’春游。”而在“五大庙会”中,只有白塔寺始建于辽代。由这段引文是否可以推断出,白塔寺庙会兴起于辽代呢?这还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其实,准确地说,白塔寺庙会应该算是庙市。因为,它在开办时,庙内没有法事活动,游人也不上香礼佛,只是纯粹地购物与游玩、娱乐。《北平庙会调查》记载,白塔寺庙宇面积为1600方丈,庙内集会面积240方丈,庙外集会面积700方丈,合计为940方丈,在“五大庙会”中名列第三,集会商摊共计735个,仅次于隆福寺。

清末人夏仁虎著《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旧历每月逢四和五就举办庙会,可见白塔寺庙会的频率之高。

白塔寺庙会期间,这里不仅货物齐全,种类繁多,而且价格便宜,还可讨价还价。庙会期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1949年后,北京城里几大庙会,只剩下白塔寺庙会、护国寺庙会和隆福寺庙会。隆福寺庙会继续办了大概两年左右,1951年改为常年营业的“东四人民市场”,此后,北京只保留了白塔寺庙会和护国寺庙会。那时,白塔寺庙会开庙会三天,然后再转到护国寺开庙会四天,每七天轮换一回。直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白塔寺庙会才被取消。

护国寺庙会

护国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原名崇国寺,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清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重修,改名护国寺。明成比壬辰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该庙因为坐落在西城(西四北护国寺街),所以老北京人称之为“西庙”。护国寺原为旧历逢七、逢八开放;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被改为阳历逢七、逢八开放。庙会期间,城乡各地游人如织。

相传原来西城的庙会在西四广济寺,因广济寺修缮,临时迁至护国寺。这里地面广阔,容纳摊位多,所以事后并未迁回原地。护国寺与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康熙年间是五大庙会鼎盛时期,其时连原有的报国寺等大型庙会也被其取代。

护国寺庙会从兴起至解放前,约有300年的历史。其间历经沧桑,情况多有变异。

前清时,弥勒殿与火神庙类似。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项:零星古董和花梨、紫檀、镶有大理石心的罗甸的硬木家具,以及练武、狩猎用的腰刀、剑、弩、铜吹筒等物。天王殿没有坍塌以前,殿内有玉器摊首饰摊共10多个。殿外附近的摊子则卖些仿古文玩如烧料的烟壶儿、烟袋嘴儿、帽正儿、仿大明宣德的青花盖碗等。

殿廊下,有古今中外的书籍、字帖、拓本,一些在市面上买不到的“孤本”、“珍本”,都能在这里买到,而且价钱也很便宜。东西碑亭历来是书亭、画亭。在春节期间,还要挂一些年画,供人观赏、购买。碑亭前,有百本张、同乐堂等卖唱本。他们把一些木刻、石印版的唱本夹在粗小线上,然后在亭柱上拉小线,以招徕主顾。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外乡人背着蓝布包袱到此卖唱本的。但这是一种微利生意。

庙会上的戏曲、杂耍生活气息很浓。到了晚清,西庙曾出现过驯兽表演。出现过大型马戏、杂技。但主要还是以撂地玩艺儿场子为多。还有许多用白土子或大白在地上画个圈当场子的,谓之“画锅”。当时,在这里卖剪刀的、卖布头的、卖手饰的也不少。清末民初,庙会上常见有供儿童“又吃又玩”的零食。

土地庙庙会

土地庙始建于元朝,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原名槐树街)南口内路西。原有大殿三层,从有庙会起,只剩前面一层殿,内供土地爷、土地奶奶,后面两层殿则由一工厂租用。

前清时期,土地庙开庙的时间为旧历每月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民国后改为阳历每月逢三。土地庙为京城五大庙会之一。

清末民初,土地庙内仍有香火。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转化为纯商业性的集市。该庙因地处外城,与左安门、广安门接近,故庙期很多农民前来购物。古人曾有诗云:“柳斗荆筐庙市陈,鸽市花厂点缀新。绫罗布衣皆出卖,往来皆是购物人。”

据《燕京杂记》载:“月之逢三日,聚于南城土地庙,凡人家具用等物,靡不毕具,而最多者,鸡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长竹茂林。”

土地庙本身不大,但市场范围大,经营者固定,每个商贩们都有固定的摊位。土地庙的庙会期间,丰台一带的“花儿匠”,都用排子车拉着各种花草到此集市。

花市庙会

花市庙会,位于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庙。火神庙,正名火德真君庙,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

清代,火神庙在农历的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庙会,到1922年,将开庙会时间放为阳历逢四。后来,火神庙香火断绝,庙会遂演变为纯商业性的集市。但火神庙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

花市集的花有两种,老北京人谓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为鲜花。但花市集主要是因假花而得名。清末以来,假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是东花市大街。凡经营此业的,都前设门市售卖,后设作坊制造。

清末民初,花市集较为繁盛。但假花之市依然在午前集市,地址限于羊市口以东,即东花市。每天凌晨,卖花者便将插满五彩缤纷的绫绢绒花的花匣(用细秫秸和竹蔑穿成板状,插于长方形匣壁,外糊东昌纸或麻呈文纸)放在板凳上,供大家购买。

远近花客赶市趸货,不仅仅是细绒绢成朵花,连通草、绫缎、纸制的大路货,为运输携带方便,都大部购买半成品,运回去再分类攒成整花出售。花市集的假花,除了在北京地区销售外,还远销苏杭,甚至在巴拿马也占有一定的市场,外国朋友称这里的花为“京花”,并将其当做帽饰,固定在帽子上。

当时,无论是年轻的小姑娘,还是年迈的老太太都以头花为装饰。办丧事,用于吊唁的花圈、花环,灵前的供花、灵花都来自花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花业之盛非同小可。

鲜花市设在西花市西口路南的黄家店胡同里,这是一条曲折狭窄的小巷,内有一广场。集日,花农、花贩们从草桥或左安门一带把花木用圆筐肩担或用排子车拉到这里售卖。一年三季,除寒冬腊月外,这里都是满月锦绣,花篮扑鼻。

旧历年前,花农们会把在温室里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种迎春、海棠等运来展销,供人们买去装点节景。同时,住在黄花店的住户也都喜欢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每逢集日,摆列于大门外边,供游人们欣赏。

花市大街的其他店铺也很多,西花市包括上四条一部分店铺在内,布铺、百货线店等“洋广杂货店”共有三、四十家。不过,这里更多的还是小吃饮食行业;至于医、卜、星相的摊位,饮事用具、瓦木工具等也是应有尽有。由于当时京师养鸽子的人多,所以花市集的鸽子市也应运而生,所售鸽子种类很多,鸽市也非常兴旺。除了鸽子外,还有卖各种鸟、金鱼,秋天卖蛐蛐、蝈蝈、油葫芦的玩物市场。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